剔彩双龙戏珠纹圆盒,明万历,高13.4厘米,口径30.5厘米,底径26厘米。圆盒自下而上依次髹黄、绿、红三层漆之后,再雕饰花纹。其中的云龙纹、圆光以及最下方的海水江崖纹雕红漆,稍上的水锦雕绿漆,菱形地锦雕黄漆。盖面中心有一圆光,圆光内分刻水纹和火纹,双龙围绕圆光左右对峙,一龙首在上,另一龙首在下,呈戏珠之势。盒壁上下各有四个开光,开光内分别装饰菊花和牡丹花。开光之间有灵芝纹相间隔。盒内和外底均髹黑漆,外底上方有刀刻填金“大明万历乙未年制”楷书款。乙未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此盒刀法快利,构图紧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黄、红、绿三色交织,庄严中不失华丽。万历漆器的署款方式一改前朝风格,变六字年号款为八字带干支纪年款,并影响了清康熙朝漆器的署款方式,故宫藏清康熙家具中就有带干支纪年款的黑漆嵌螺钿书格。雕漆品种之一,亦称雕彩漆。其技法是用多种色漆分层涂于器物表面,雕刻时分层取色,其花纹五色斑斓。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亦称圆鼓子,位于每块天花方光以里的正中之圆形,天花的主题纹样绘于其里。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灵芝图案多出现于各种材质的古代艺术品和建筑彩画中。指取材于各种贝壳色泽光华最佳的部位,分层剥离和裁制后镶嵌于木、漆器之上作为装饰。《髹饰录》中描述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意即按照画面花纹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泽的螺片,裁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镶嵌出各种画面,达到近似设色的效果。

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

文章标签: 工艺 螺钿 装饰 器物

猜你喜欢

剔红五老祝寿图圆盒
剔黄云龙纹碗
绿地剔红双龙纹圣寿万年盘
剔红菊花纹圆盘
剔红茶花纹圆盒
剔红荔枝纹小圆盒
彩漆戗金花卉纹圆盘
剔红抚琴图八方盒
剔红双层牡丹纹圆盘
剔红夔纹荷叶形盘
剔红婴戏图长方盒
剔红梅妻鹤子图圆盒
剔红携琴访友图圆盒
红漆戗金双龙纹大明谱系长方匣
剔红杜甫诗意图圆盒
剔红莲托八吉祥纹圆盒
剔红云凤纹盏托
朱漆描金山水人物圆盒
0.0932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