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剔红十八罗汉笔筒,清中期,高15.5厘米,口径19.3厘米。清宫旧藏。笔筒圆形,底承四个如意头形矮足。图案以绿漆雕海水,间以红、绿漆团簇浪花做地。海浪中界出平地、山岗与松树,雕龟背锦地,其上压雕红漆十八罗汉,众罗汉姿态各异,神情生动。此器髹漆肥厚,故所雕纹饰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众罗汉的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袈裟的衣纹飘带皆雕刻得栩栩如生,充分表现出清代雕漆高超的工艺水平。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原为十六罗汉,也称十六应真,他们是为了护持正法而被请来的一群修行者。释迦牟尼曾嘱咐他们不入涅槃,常住人世,以济渡众生。十六罗汉在中国得到信仰者的崇拜,而十八罗汉的出现则是唐末张玄、贯休两位和尚在画十六罗汉图时,故意将《法住记》经书的作者张庆友、唐高僧玄奘也画在图中。宋代苏东坡还曾为十八罗汉图写过批注。从此人们即将错就错,传开了十八罗汉的故事,但后增加的两位罗汉有所不同,有些图增加的是迦叶和徒钵叹,有些作品增加的则是达摩和布袋和尚,还有的是降龙、伏虎两位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锦原为丝织物的种类名,花纹精致古雅。漆器上所谓锦地,是指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其上再饰各种图案。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文章标签: 罗汉 和尚 花纹 红漆

猜你喜欢

剔犀如意云纹方盒
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
剔黄寿春图圆盒
朱漆涂金豆盖
乾隆款朱漆菊瓣盒
朱漆涂金豆身
剔红团香宝盒
剔红书卷式长方盒
剔彩龙凤集福葵瓣式盘
清乾隆款朱漆菊瓣盘
剔彩格锦团花纹长方盒
脱胎朱漆菊瓣式盒
剔红海兽图圆盒
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
清乾隆款黄漆描金彩绘勾莲佛日常明盘
黑漆嵌螺钿五子夺魁图圆盒
清乾隆款剔红勾莲梵文高足碗
0.1179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