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二甲传胪”图鼻烟壶,清道光,高5.8厘米,口径1.8厘米,足横2.8厘米,足纵1.7厘米。鼻烟壶小口,椭圆形扁圆腹,椭圆形圈足。腹部两面均以粉彩描绘两只螃蟹和芦苇、水藻。外底自右向左署矾红彩篆体“道光年制”四字横排款。乍看这件鼻烟壶上的图案,似为常见的池塘小景,其实它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二甲传胪”,亦称“黄甲传胪”。我国古代科举甲科及第者,其名附卷末,用黄纸书写,故曰黄甲。清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名次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明代科举称第二、三甲中的第一名为“传胪”,清代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另外,“胪”的本意为陈述、陈列,我国古代以上传语告下为胪,故“传胪”亦指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亲御太和殿,传胪官宣布第一、二、三甲名次,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若再加以引申,“传胪”泛指科举及第。由于螃蟹有坚硬之甲壳,而且《事物异名录•水族蟹》:曰:“蟹之大者曰蝤蛑,名黄甲”。芦苇之“芦”谐“胪”音,因此,古人常画两只螃蟹配以芦苇,寓意“二甲传胪”或“黄甲传胪”,藉此祝人官运亨通、前程似锦。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没有铜红纯正鲜艳,但呈色比较稳定,在烧造工艺上比出高温铜红容易得多,因此,御器厂便以矾红取代了铜红。清代矾红被大量使用,一般用于五彩、斗彩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用以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明清以来,以寓意、谐音的方式体现吉祥的图案十分流行。如牡丹--富贵,桃实--祝寿,石榴--多子,蝙蝠--福,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等等。同时,还常用多种动、植物搭配组成吉祥图案纹饰,如:

梅花、竹子、喜鹊——“梅竹双喜”

牡丹、白头翁——“富贵白头”

蜜蜂、马、猴——“马上封侯”

牡丹、瓶——“富贵平安”

鹿、鹤——“鹤鹿同春”

灵芝、仙鹤衔佛手、竹——“灵仙祝寿”

石榴、佛手、桃实——“福寿三多”

卍带、鲇鱼、如意——“万年如意”、“年年有余”

荷花与盒——“和合二喜”

如意云纹、平水杂宝、海水江崖——“寿山福海”等等。

又称黄麻纸。即以本色麻纸染以黄檗(又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树汁而成。古代素以黄色为贵,自魏晋至唐宋时期,染黄纸最为盛行。黄纸多用于写经,也是皇帝书写诏书的常用纸张。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黄纸书写,固有“黄甲”、“金榜”之称。殿试时皇帝用黄纸书写而发布的文告又称“黄榜”。近年来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写经大都为黄纸,于此可见我国染纸加工技艺历史之悠久。

科举三级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时期的省试。会试之称始于金。明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定于辰、戌、丑、未年的二月分三场进行。清初沿明制。乾隆十年(1745年)改考期为三月。主考官称总裁,同考官18人。录取人数不定,钦定录取名额。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随后参加殿试。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因在皇宫大殿内举行,故称殿试。

宣布殿试结果称传胪。

文章标签: 皇帝 黄甲 粉彩 黄纸

猜你喜欢

端午五毒袋
泥蛐蛐罐
银彩漆仿圈
蛐蛐罐
玛瑙子硬木小算盘
栽绒洋花地毯
小电影机
栽绒黄地花卉地毯
铜蒸溜器
红雕漆“五蝠捧寿”鼻烟壶
木猴
栽绒洋挂毯
蒋廷锡绘梅雀图康熙帝书雪梅诗折扇
《七巧图》和《益智图》
琥珀刻诗鼻烟壶
紫檀柄青玉镂雕芦雁三镶如意
巴尔撒末油
长方嵌石镀金鸟音笼
0.1596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