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华绣紫藤双鸡图轴,民国,纵113厘米,横40厘米。图轴为白色绫地上刺绣双鸡图。画面上方一枝紫藤自然下垂,枝下有雌雄双鸡。左上方用黑线绣行书“時癸丑长夏墨畊(即倪田)画文华绣”,下绣朱文“文华”等二方印章。此作品绣工简单,颜色单调,只用套针和斜缠针两种针法,但作者运用套针一批套一批的特点,将紫、深灰、浅灰、褐、黑等色巧妙地融入绣线的丝理中,似清代画家华喦兼工带写的“小写意”花鸟。双鸡身上绣出的斑点和尾部,即融进率意潇洒的水墨技巧,似干湿笔并用,这种绣法既有细节描写,又不失笔墨的简逸,是华喦捕捉自然生物中的天趣所创造出的生动多姿形象的模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兼而并用。此绣画是根据倪田的画稿由薛文华绣成,为民国时期的织绣精品。倪田(1855—1919年),初名宝田,字墨耕,又号璧月庵主,江苏扬州人,侨居上海。画初师王素,人物、仕女及古佛像皆取境高逸,亦擅画马。后转师任伯年,画风清丽脱俗,笔墨纵秀飘逸,为时人所重,是近现代书画名家。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绣纹样时,线条排列呈现出斜向,线条均匀齐整,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每针拉线轻重要一致,称斜缠针。此种针法宜绣单色的形体,不适用于深浅不同的色调。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华喦(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等,福建上杭人,清代画家。擅画人物、山水,尤精花鸟、草虫走兽,重视写生,构图新颖,所绘的形象生动多姿。时用枯笔干墨淡彩,敷色鲜嫩不腻,别树一帜,对清中叶以后的花鸟画影响甚大。中国画技法,即线条较为工整,敷染墨、色略为粗放之画法。

与“干笔”对称。指作画时用笔含有较多水份,使画面产生滋润的效果。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昇擅此法。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


文章标签: 针法 线条 华喦 倪田

猜你喜欢

松轩春霭图
书法
花卉奇石册 十二开
紫云阁
红枫小鸟图轴
百禽图 绢本
书法 -飞腾
新秋晴窗图
翠微红叶图 纸本
对联1
七言联
无题
扇面 书法
枯树赋立轴
牡丹魂 绢本
书法 西泠鸿雪
书法 万水千山
于右任 书法
0.1377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