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为宋代作品,绢本设色;图册原本应为图文相连的长卷,后来因破损严重,改装成书画分开的册页形式。画幅各藉不同场景,诠释各阶层人士尽孝及忠君的双重意涵。图文相辅,充分突显了“为君主立言”的创作初衷。图册诸题跋均肯定《孝经》书法出自于宋高宗之手。画幅风格则与马和之全然不同,部分山石皴法反倒与李唐、萧照较近。

作品信息

【名称】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 [1] 

【类别】中国古画

【属性】画册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简介

册,形式质材:轴,绢本,设色。

本册在《石渠宝笈初编》里著录名为:《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册后有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宋逢丑、景定元年滕天骥、度宗咸淳二年金应桂、元成宗大德三年崔晋、赵孟俯(1254年-1322年)题跋,诸题跋均肯定《孝经》书法出自于宋高宗之手。

孝顺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古人侍奉父母,按其身份的不同,往往也有不同尽孝道的方式。在传为孔子所陈述的《孝经》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这些规范。

在宋代,像这类具有教化意义的插画绘本,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尤其是南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为强调他是赵宋法统的继承人,不仅常亲自书写四书五经章句,也常敕令画师依据这些句意,绘制成图,广为赏赐以作教化宣传。此册虽旧传为高宗书写、马和之(活动于1127年-1290年)图绘,但由画风来看,却与现存马和之作品风格并不相似,应是出自其它南宋画院画师之手。

本册原本应为图文相连的长卷,后来因破损严重,改装成书画分开的册页形式。画幅各藉不同场景,诠释各阶层人士尽孝及忠君的双重意涵。图文相辅,充分突显了“为君主立言”的创作初衷。 [2] 

作品赏析

图册说明

古代中国皇家教育在培养储君的德才学识,皇室子弟自小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孝经等书,这些典籍对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都有重大的影响。本册所绘《孝经》乃宣扬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由孔子为弟子陈述孝道经义,并将孝亲推广至立身、事君,甚至于以孝治天下。

南宋于靖康之难后建立新的政权,为取得“顺乎天意”的正统地位,利用绘画艺术达到其政教宣传目的。南宋初期有一批从北宋逃亡至临安的画院高手,专以寓有诫鉴意义的文学经典作品为题材作画,以历史人物故事来诠释每篇诗文的涵义,此类作品正符合统治者欲宣扬崇奉儒学的目的,在当时多用来赏赐皇亲、国戚或大臣,因此非常受到重视。

唐张彦远(约活动于公元9世纪)《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述及绘画功能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然因“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注1)

宋代帝王多尊孔、尊经,并亲自书写儒家之经典,由宫廷画师加以图绘,以宣扬圣教。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以所写孝经诗书篇章以示大臣,并曰:“朕瞻仰古圣王之治,以为规戒。”当时资善堂内(前身为翰林御书院)就曾藏有李公麟(1049年-1106年)所作《孝经图》。(注2)

本册综合《孝经》的内容,一图一文,按篇章次序绘人物故事,由不同阶层和角度,阐明各方面孝道的表现。依原书画及题跋的篇幅尺寸,原本当为手卷,后乃改装成册。全册总共有画十五张,书十七幅。

本册在《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为《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册后有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宋逢丑、景定元年(1260年)滕天骥、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金应桂、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崔晋、赵孟俯(1254年-1322年)题跋,诸跋均肯定《孝经》书法出自于宋高宗之手。(注3)高宗为中兴之祖,为强调他是赵宋法统的继承人,常自书《诗经》、《大学》、《论语》等书之章句,赠给大臣。高宗书法造诣极高,为南宋皇室典范,孝宗(1127年-1194年)、宁宗(1168年-1224年)、杨妹子(1162年-1232年)以及理宗(1205年-1264年)的书迹,都与高宗很相似。

此册并无马和之名款,首幅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题有云:“册中都无马和之(活动于12世纪中叶)名,则成书时属之和之者,乃失于考证也。”观其画风较近于南宋画院名家李唐(1049年-1130年)、萧照(约活动于公元12世纪)一派,而李唐南渡,已在暮年,两人之中又以萧照的影响较为可能。细审此册末开之“丧亲章”,其树石的结构与勾皴、小径瀑流的绘法,皆与萧照所绘《山腰楼观》(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极为相似。(注4)

传世的《孝经》绘本甚多,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李公麟《画孝经图》、元赵孟俯《书画孝经》以及《明文征明楷书孝经仇英画》,无论在构图布局、内容表现上皆与此册极为相近。而仇英(1494年-1552年)绘本根据卷后文氏题跋,认为其所临摹者为北宋初年画院道释人物画家王端(约活动于公元11世纪)的《孝经图》(注5);而另一跋中陈继儒(1558年-1639年)亦提及,李公麟所画《孝经图》在宋代已有石刻本。此类具有教化意义的插图绘本,在当时经常被大量复制,以应宋宫廷皇室人员诵读赏玩。 [3] 

士章鉴赏

庭园里,一对老夫妇平和、庄严地端坐在绘有山水屏风的床榻上。榻上敬备着各式馔、饮之食。一名男子,应是这对老夫妇之子,来到榻前,正恭敬地跪地向他们请安。

图1为第五开“士章”。

原文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此章内容在说明卿大夫以下名份的人所应有的孝道,士人为作官的知识分子,尽忠职守,以爱事君,以敬事长。爱与敬是孝道之本,以孝亲之心来事奉君主,就是忠顺之臣,即能常保其禄位,自家祖先的祭奠礼仪也能保有。故《毛诗》云:早起晚睡的时分,应常思念其父母,勿辱及所生的父母。

图1中有一床榻,竹席编面,下方床座雕刻精美。坐榻上置有香炉、香盒、瓶、盘、鉴、鼎、彝之属,俱小而雅,安置得宜。榻之三面皆以插屏(又可称为屏山)围饰,上绘山水图画。古代屏风又称“扆”,“扆”即倚,在床后安置屏风,可随意折迭,作为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亦可障风或增加座位的庄重气氛。此页屏风上方所绘山石、洲渚、舟船、梅树与南宋院画家马麟(约活动于1195年-1264年之后)《芳春雨霁》(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夏圭(约活动于1195年─1224年)《山水十二景─烟村归渡》(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收藏)十分接近,画风秀润超逸,深得马、夏“边角山水”的构图法。

人物绘法以白描为主,并以白粉勾勒。图1中二老端坐于床榻上,前方男子恭事双亲跪地行肃拜之礼;女侍二人立于床榻旁侧,另二人手捧盘、钵殷勤侍候。仕女上身均着襦衫披帛,下为长裙。榻之后方植有椿树两株,树枝自然下垂,彷佛是在强调画中主角人物之地位。庭院中有太湖石,面以粗细短笔勾描,石绿敷染,旁衬以蓑草及彩色鹅卵石;后方以朱红莲花头栏槛隔间,使得画面空间较有层次感。


猜你喜欢

豳风图卷
鲁颂三篇图
唐风图卷
小雅鸿雁之什图
小雅南有嘉鱼篇书画卷
周颂清庙之什图
豳风图
后赤壁图赵构书赋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
明皇击球图卷
鹌鹑图
树色平远图
雪江卖鱼图
溪山行旅图
维摩居士像
胡骑春猎图
纡问山堂帖
诸上座帖 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