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镂雕双螭耳兽面纹杯,清乾隆,高6.3厘米,口径14.1厘米-8.5厘米,足径3.9厘米-3.4厘米。此杯敞口,敛腹,高圈足,足沿外撇,底微内凹。杯口近椭圆形,一端略翘起,为流;另一端弧度较小,为尾部,线条变化精微。外壁口沿处浅浮雕变体覆莲瓣纹一周,叶缘及叶脉双钩而成。杯身纹饰以变体兽面纹为主,共两组,分别饰于体两侧,其边线均为凸起的阳纹,极为细腻。杯身以浅阳线回纹为地子,构成地子、兽面和轮廓的三层花纹。每组兽面的中线处又饰一条垂直的几何纹带,这是从青铜工艺中扉棱的装饰演化而来。杯鋬由镂雕双螭组成,一大一小,大者探首衔杯沿,小者攀爬于杯身,雕刻得圆润生动,与浅淡的图案化主体纹饰构成鲜明的对比。此杯纹饰在模仿商周青铜器装饰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古人,而是充分考虑到犀角材质的特点及当时宫廷的审美趣味,是清代仿古犀角雕刻中比较典型的作品。又名“奴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额上的角,为一种含有碳磷酸钙、氨酸等化学成份,具有清热、解毒、定惊等医药效能之珍贵药材。中国古代常用作装饰品,宋以后多以之制犀角杯。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所谓地子是指青铜器长期埋藏地下,受多种腐蚀因素影响,在器物表面生成的一层不同色泽的致密的腐蚀光膜,是鉴别古代青铜器的重要标志之一。常见地子有黑漆古、绿漆古、鸡骨白、反铜地、水银浸地等。

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一般为凸出的条状,将器物上连续的图案分割开来,后纯用于器物的装饰。

文章标签: 纹饰 青铜器 犀角 装饰 浮雕

猜你喜欢

犀角雕山水人物杯
象牙镂雕葫芦式花囊
犀角镂雕山水人物杯
犀角镂雕莲纹杯
犀角雕螭纹杯
犀角雕螭柄海水螭纹杯
黄振效牙雕海水云龙火镰套
牙刻“无逸斋精鉴玺”
象牙雕十八罗汉臂搁
象牙麻将牌
象牙刻字墨床
犀角镂雕鹤鹿同春杯
象牙雕群仙祝寿塔
陈祖璋等象牙雕《月曼清游》册
犀角镂雕梅枝柄仿古兽面纹杯
牙雕黑漆地描花笔筒
象牙镂雕双喜字“大吉”葫芦
文竹贴花方水丞
0.1191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