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火盆,清中期,高21厘米,口径51.7厘米,底径31.5厘米。火盆板折沿,直腹微鼓,平底微下凸,三足兽蹄形。板沿上下及腹外壁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采用红、娇黄、碧绿、草绿、宝蓝、白、藕荷等多种色釉,沿面以折枝莲纹为间隔,逆时针方向依次装饰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八宝纹,沿下及腹壁装饰缠枝花卉。花纹装饰皆采用乾隆时期典型的双钩掐丝技法,所掐铜丝粗细均匀。足部通体鎏金,足与盆由螺丝连接固定。火盆在冬天置于宫殿或庭院内,用以烧炭取暖,主要有掐丝珐琅和铜两种材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经常可以见到为掐丝珐琅火盆配座或将其梅洗见新的记载。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三十二年(1693年)开始设立作坊。四十七年(1708年)全部迁出养心殿,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虎殿(今废)北的一带青瓦建筑里,负责制造各种物品。造办处设管理大臣2人,总管郎中2人,员外郎2人,主事、委署主事各1人,库掌、委署库掌24人,笔帖式15人。还设首领太监2名,太监21名,负责造办处匠役进宫修造事宜。造办处下设馆、处、作、厂等作坊,分工明确,设催长、副催长、委署司匠、库守、苏拉等,承应各项差务,所属各种匠役约二百名。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养心殿造办处……掌制造器用,凡治器之作十有四……”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文章标签: 珐琅 花卉 花纹 吉祥 火盆 代表 内务府

猜你喜欢

掐丝珐琅葫芦纹盨式炉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金胎掐丝珐琅镶宝石高足盖碗
画珐琅缠枝花卉五供
掐丝珐琅异兽镇纸
画珐琅猫蝶烟壶
画珐琅五供香炉、烛台、花觚
画珐琅杯盏
画珐琅桃蝠纹瓶
画珐琅菊花纹执壶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画珐琅牡丹纹唾盂
画珐琅八宝纹法轮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
掐丝珐琅摩竭纹立耳三足炉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画珐琅莲花盖碗
掐丝珐琅长方盆石榴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