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照造石思惟像,东魏元象二年(539年),高48厘米。圆形头光,头戴三叶冠,冠叶较高,呈柱状,宝缯上扬飞翘。面形略长,修眉细目,眼角有笑意。向前略倾,胸前有项饰。手持长颈莲蕾,莲蕾刻在背光之上。思惟半跏趺坐于筌蹄之上,下为厚重的双覆莲瓣。长方形素面基座。基座背面刻发愿文:“元象二年正月一日,佛弟子比丘尼惠照造思惟玉像一区(躯)。上为国主、先亡父母、巳(己)身眷属,合家大小一切有形同升妙乐。”束宝冠的带子。它在造像中有多种表现式样,也是断定造像时代的特点之一。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分为两种:左腿下垂,盘右腿于左股上,称吉祥半跏趺坐,也称左舒相跏趺坐;腿姿相反,称降魔半跏趺坐,又称右舒相跏趺坐。

也称筌提、迁提、先提,墩形坐具。供人坐处的圆面较小,接地面较大,中间束腰,两面之间多以纵线排列,横线相连接,以藤制品居多,是仿藤条排列捆扎的形状,广东新兴等地制作最精。它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最初为讲经者所坐,后来则成为富贵之家常见的坐具,我国后来的绣墩便与之有密切关系。印身侧面无雕琢,平面施刻印款或无款。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也称“沙门尼”、“尼姑”、“尼”。佛教称谓,指女性佛教出家修行者。

文章标签: 跏趺 佛教 坐具 背光 时代

猜你喜欢

青瓷禅定佛
李哲王,姚郎字,和其他虔诚社会成员委托的石碑
如来三尊立像
龙门石窟的魏墨池图
歩挙郎張元祖造像
女头Female Head
数字
王善思造石观音像
石造像碑
石造如来及両脇侍立像
铜观音立像
陶彩绘男俑
郭元宾造石菩萨像
弥勒佛
陈迴党等造释迦牟尼佛教石碑
方片:显示佛教游行
陶彩绘骑马男俑
音乐家演奏鼓
0.1491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