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秋水图》是宋代画家李唐创作的一幅中国画,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数株茂密的大树占据了主要画面。树用夹叶法,淡赭设色,透露出浓浓秋意。大石用斧劈皴,勾勒劲健,结构谨严,苍劲凌厉,颇见质感,以青绿罩染。画面左侧飞泉直泻,落叶点点。李唐对秋水的刻画尤见功力,并使山石的刚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画面显示出一副浓郁的深秋景象。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庄子和惠子坐于岸边。二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却颇见精神。一人面对观者,一人侧面作交谈状,与《采薇图》中伯夷和叔齐的表现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简介

《宋李唐濠梁秋水图》又名《濠濮图》。经明代安国、项子京,清代宋荤、李凤池、陈定等人鉴藏,曾人藏清乾隆内府,后由溥仪将其盗运出宫,解放后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现存于天津博物馆。

创作背景

此作品的故事取自《庄子·秋水篇》,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论辩时的情景。原文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对话非常精彩,透出层层玄机和狡黠,

李唐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他南渡之前的作品以《万壑松风图》为代表,表现了他画体的北宋风范:构图繁密,气势雄峻,画风严谨,朴实厚重,动人心魄;南渡之后的作品以《采薇图》和《清溪渔隐图》为代表,表现了李唐的另一种风貌:简练洒脱,水墨苍劲,以刚性线条和大斧劈皴为标志。

依照这个标准观看《濠梁秋水图》,我们发现它似乎正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处在一个风格转变的时期。转变的具体体现就是李唐从范宽的风格中逐渐脱离出来,形成新的风格。这种转变后的新风格可以称为李唐风格,或者叫做南宋风格。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体会这种转变。


比如构图,局部取景的方式在《濠梁秋水图》就已有体现,《采薇图》只不过把要表现的物象更加拉近了而已。又比如皴法,这也是李唐绘画风格转变最主要的表现方面。总体上,李唐的作品具有一种深沉刚猛的画风,《万壑松风图》就是这种风格。《濠梁秋水图》中这种特性依然保持着,但出现了大量的侧锋用笔,是大斧劈皴的雏形,洗练、刚劲;到了《采薇图》时期,则一变为阔笔挥洒,更加简略,却同样充满速度和力感。从画面整体的感觉来讲,这种转变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采薇图》描绘的是一片江南的山水,画面仿佛弥漫着一层雾气,树石的画法也是水气淋漓。《濠梁秋水图》与之相比,则显得有些“干”,笔触小,石质坚实,透露出一种浑厚深沉的山水景象。

综上所述,从用笔、风格、

水准等几方面来讲,《濠梁秋水图》当属李唐的精品之作。更为重要的是,《濠梁秋水图》正是从《万壑松风图》到《采薇图》之间的过渡作品,仿佛为李唐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做了精巧的注释一般,因而更显示出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品鉴赏

《濠梁秋水图》的创作,似乎正处于其风格转变过程中的后期,是南宋新风格的开始,构图局部取景的方式已有所体现;而《采薇图》只不过是把要表现的物象更加拉近了而已。皴法上,此图出现了大量的侧锋用笔,洗练、刚劲,但笔触略小,石质坚实,这是大斧劈皴的雏形。到了《采薇图》,则变为阔笔挥洒,更加简略,充满速度和力感,转变体现得更加明显了。还有《采薇图》的远景部分,仿佛弥漫着一层雾气,树石的画法也是水气淋漓,这可能与李唐已久居江南有关。《濠梁秋水图》则显得稍有不同,透露出一种浑厚深沉的山水景象。

从用笔、风格、水准等方面来看,《濠梁秋水图》当属李唐从《万壑松风图》到《采薇图》之间的过渡作品,仿佛是他在为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做精巧的注释一般,因而显示出此作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画家简介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1100-1125)朝补入画院。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临安(今杭州),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 [1] 

文章标签: 秋水 李唐 采薇 画面

猜你喜欢

濠梁秋水图
牛图 耕耘图
濠濮图卷
晋文公复国图
秋林放犊图
长夏江寺图卷
松湖钓隐图
采薇图卷
江山小景
莲鹡鸰图
上博画集选
进马图
双松图歌卷楷书纸本
波图
沙渚凫雏图册页
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
溪山行旅图
玲峰鹁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