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卷,清,刘墉书,纸本,行楷书,纵26.8厘米,横115.2厘米。

释文: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闲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无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着书十余万言。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示。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观变穷大易,探元化群生。寂莫着道论,空帘闲幽情。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海客去已久,谁能测沉宦。

子云从学于君平,而君平所著之书不传于世,想子云未能为之阐扬,抑君平自秘不以授子云邪。石庵。

下钤“青原”、“刘墉之印”,引首钤“游精寓赏”印。鉴藏印钤“藏之名山自怡悦”、“归云精舍”、“郭阑石藏”、“韵湖所藏”、“徐宗浩印”、“欧钵罗室”等。

此卷文字内容始为“君平小传”,君平即严君平,名遵,后以字行。汉代隐士,卜筮于成都。后为五言诗一首,评述君平处世态度。末为刘墉自题一则,其中提到的“子云”即扬雄,汉代学者,少时以君平为师。

此书笔厚貌丰,骨力内藏,墨色浓重浑厚,线条粗细相宜,结字互为递映,风格丰润中又具节奏感。刘墉书法主宗苏轼,然讲究结字,强调写字不求平齐,须如鸟羽鱼鳞般富有层次,以避免呆板。此卷行楷即具玲珑巧妙之笔韵,较其他学苏字者尤胜一筹。刘墉(1720—1804年,又作1719—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安。《清史稿》有传。工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法魏晋,乃自成家。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评其书云:“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康有为认为刘墉书法“力厚思沈,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刘墉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大家”。

即老聃(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战国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扬雄(公元前35—18年),字子云,四川成都人。少好学,不为章句训诂,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好深湛之思。成帝时召封承明庭,奏甘泉、河东、长杨等赋,多仿司马相如,后任于王莽。著有《太玄》、《法言》、《六言》等书。驺虞:古代的仁义之兽,白虎黑文。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徐宗浩(1880—1957年),字养吾,号石雪,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久居北京。工篆刻,能治印;善画山水、竹、松等,最善画竹。有《竹谱》,述画竹源流极深。有《石雪诗草》。1915年尝辑自刻印成《遂园印稿》。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文章标签: 刘墉 君平

猜你喜欢

节书远景楼记
刘墉行书论书轴
刘墉行书临米帖轴
刘墉行书诗轴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
刘墉楷书七言诗册
铜鼓鸟纹水缸
圆方瓶
清 刘墉 行书七言联
普荷草书诗轴
董文骥行书七律扇页
徐作肃行草五律扇页
弘历行书戒得堂诗轴
行书册
手札绢本
郑燮行书诗轴3
梁同书行书七律诗轴
于敏中书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卷
0.2546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