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录语》轴,清,铁保,纸本,纵113.7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

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盖画中烟霞供养也。铁保。

此轴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语一段,计3行,行字不等。末署款:“铁保”。下钤“铁保私印”、“梅庵”印二方。无藏印,未见著录。

此轴书法用笔粗重,结字紧密,精气内敛而劲力自寓其中。结字用笔虽仍具王书特色,而行距宽疏,有明代晚期书家倪元璐、黄道周书风遗韵。此轴风格与《临帖册》明显不同,更具自己独特的书法特征。铁保(1752—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又号铁卿,满族正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嘉庆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多次因事遣戍,道光初年以三品卿衔致仕。擅诗,少时即与百龄、法式善称三才子。工书画,楷书宗法颜真卿,行草书宗法二王、怀素、孙过庭,时人谓其书与刘墉、翁方纲、成亲王永瑆并驾,为“乾隆四大家”之一。尝刻《惟清斋帖》为士林所重。著有《惟清斋全集》、《白山诗介》、《淮上题襟》等书。

米友仁(1074—1153年,一作1086—1165年),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字元晖,晚号嫩拙老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人称“小米”。早年即以擅长书画知名,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其鉴别书画之际“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善行书,人谓其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格。其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有变化,别具面目。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强调“借物写心”,崇尚“平淡天真”,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来“文人画”中的笔墨纵放、脱略形状颇有影响。自题于《潇湘图》长卷中称:“夜雨欲霁,晓烟既泮,则其状类此,余盖戏为潇湘,写千变万化不可名神奇之趣。”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一部有关书画创作心得和古画评鉴的理论著作。共四卷,卷一包括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旧帖;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卷三和卷四为作者记事、评诗文等杂言随笔。本书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崇尚文人书画传统所凝成的韵致。其画论对清代“四王”画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倪元璐(1593—1644年),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崇祯初年抗疏魏忠贤遗党杨维垣,雅负人望,迁国子祭酒。曾遭忌落职,起兵部侍郎,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崇祯末年,李自成攻陷京师时自缢死。清谥“文贞”。能诗文,工书画。其书笔致刚毅劲拔,郁勃而有气概。著《倪文贞集》。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一字螭若,别号石斋,福建漳州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学贯古今,尤以文章风节高天下。性格严冷方刚,不谐流俗,明亡被俘,至死不降。工书,真、草、隶各体自成一家。著有《黄漳莆集》。

文章标签: 书画

猜你喜欢

铁保行书七言联
铁保行草书临王帖册
对联在运行脚本
作者:王莹,襄樊学院学报JOURNAL
信件
清铁保行书立轴
铁保纸本行书册散页
吴大澂篆书五律诗轴
俞樾各体书六条屏
寿纸
欧阳永叔 隶书卷
伊秉绶行书五言联
缂丝乾隆御临苏轼帖轴
弘历 临三希帖 纸本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
郑簠隶书七绝诗轴2
翁方纲行书诗文轴
弘历 泥金四得续论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