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临王帖》册,清,铁保书,五开,纸本,纵16.3厘米,横26.5厘米。此册临晋代王廙、王洽、王献之诸帖,计五开七帖(《行草临王帖》册释文)。末开自识:“丙寅四月廿五日大雨,闭门作书亦复佳,特不知河口情形何如,心甚悬悬,铁保识。”左钤“铁保私印”、“宫保尚书”印二方。首钤“平生珍赏”印。首末开分钤“幼农”、“格平读过”、“传贤子孙”等鉴藏印十方。未见著录。“丙寅”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作者时年54岁,属其中年时期书法作品。此册书法运笔精熟,虽为临帖之作,但无涩滞之感,可见书家对摹写对象极为熟悉。铁保书法长于摹古,尤其对王氏一门书法精研不辍,时人谓其“临池之工,天下莫及”,由此亦可想见其书法特色。铁保(1752—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又号铁卿,满族正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嘉庆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多次因事遣戍,道光初年以三品卿衔致仕。擅诗,少时即与百龄、法式善称三才子。工书画,楷书宗法颜真卿,行草书宗法二王、怀素、孙过庭,时人谓其书与刘墉、翁方纲、成亲王永瑆并驾,为“乾隆四大家”之一。尝刻《惟清斋帖》为士林所重。著有《惟清斋全集》、《白山诗介》、《淮上题襟》等书。

王廙(276—322年),字世将,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晋元帝姨弟,丞相王导之从弟,王羲之叔父。封武陵县侯,为平南将军,赠侍中、骠骑将军,卒谥康。书、画为东晋第一,画为明帝之师,并对王羲之的书法有很大影响。书工章草、楷书,传钟繇之法,尤工于草隶,飞白书更具特色。《晋书》卷七十六有传。

王洽(323—385年),字敬和,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之子,王珣之父。历官吴郡内史,征拜中书令,苦让不受。为王导诸子中最知名者。工于书法,诸体悉工,尤以隶、行二体最精。王羲之尝谓:“弟书遂不减吾”。与王羲之共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有郢匠成风之势,大行于世。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幼时从父学书,传说他在学书时,羲之暗从背后掣其笔不得,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鸟駮『0149』牛,甚妙。影响很大,宋徽宗御府所藏王献之书有89件,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史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

1.王廙帖:二月十六日,得书知尔,复甚差耳。姑意如何也,复远及。王廙再拜。顷灾雨晴,便大热,得书,再行。

2.王洽《辱告帖》:洽白,辱告来(承)问,洽故尔劣劣。冀以复叙。还白不具。王洽再拜。

3.王献之《比日帖》:献之,承承,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不审比服散,未必得力耳。比驎相闻,故云恶,惭怀。使君数得书也。

4.王献之《思恋帖》: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献之既欲过余杭。卅将若比还京,必视之。来月十左右便当发。奉见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献之。

5.王献之《节过岁终帖》:献之白,节过岁终,众感缠心。伏惟同之。奉月初告,承极不平复。头眼半体疹恒恶。兄告说,姊故殊黄瘦,忧驰可言。寒切。不审尊体复何如,眠食转进不,气力渐复先耳。迟复旨告,献之故尔。献之。

6.王献之《廿九日帖》: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

7.古帖:知汝各佳为慰,吾肿水故尔,得此热,益匆匆,未知见汝日为叹。自力,不具。

丙寅四月廿五日大雨,闭门作书亦复佳,特不知河口情形何如,心甚悬悬,铁保识。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文章标签: 书法 尚书 王羲之

猜你喜欢

铁保行书七言联
铁保行书录语轴
对联在运行脚本
作者:王莹,襄樊学院学报JOURNAL
信件
清铁保行书立轴
铁保纸本行书册散页
王文治行书诗轴
王文治行书题画诗轴
王弘撰草书录语轴
书法轴
书法对联
钱坫篆书轴
欧阳永叔 隶书卷
张照行书弘历读昌黎集诗轴
伊秉绶行书五言联
刘墉行书诗轴
李葂行书诗扇面
0.1138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