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绘一老者走过板桥,沿小径而行,远处山林后隐现房舍一角,意境幽深。近景树石着重墨,中景以淡墨勾染,至远景则以极浅淡的水墨渲染出一片雾色,拉开空间层次。用笔轻松简洁,皴中带染,染中有皴,整体风格不失精致秀润。构图是夏圭惯用的半边式。

本幅自识:“夏圭”。钤鉴藏印“得密”(朱文)、“墨林秘玩”(朱文)、“醉兮姜心”(朱文)、“江村”(朱文)、“若水轩”(朱文)。曾经《书画鉴影》著录。 [1] 

艺术鉴赏

此图以近、远景的安排构成整幅之大势。远景轻淡,一片空漾,在云雾掩映间现出突兀的山峰;山峰偏左,让出画面右边的空间,使人有云天苍茫、辽阔无际之感。中景平湖河道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近景则笔健墨浓,是画家着意描绘的对象。临河斜岸树木茂盛,木桥接岸,一人弓背持杖漫步于林间小路,岸左又有长满树木山石的一角。画中树干用双钩,浓墨攒笔随意点染树叶,用笔虽简,却意趣横生。远山及坡石很少用笔皴擦,主以浓淡墨晕染,把山石的立体质感和烟云变幻莫测的动态表现得恰到好处。 [2] 

在此扇面上,远处一片空旷、开阔,烟雾飘渺,在云雾笼罩下,左边露出峭秀的山峰,突兀的山峰耸立在群山之巅。山峰偏左,让出右边的空间。使人有云天苍茫,辽阔无际之感,显得轻浅。远景小河流水隐约可见,这是虚;中景平湖河道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渐渐伸向远处而消失在山谷树丛之中。近景则实,以浓墨笔健画出树丛j组,错落于山石、土坡上,是画家着意描绘的对象,以“树为君,山为辅”的方式构图,主从分清,疏密有致,中问一组起着支撑作用,树高干粗叶茂,两边各一组为辅,只取陪衬作用。处理得自然合乎情理。近景石坡树丛间,小桥曲径隐现,林间幽居的房舍,可见人物行踪。一人转过山石,过小桥,沿着弯曲的小路向坡下的茅屋走去,可见这是一幅诱人的静谧境界。

整个画面虚实相映,以虚代实,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来体现大自然的辽阔、深远。整个画面上疏下密,左实右虚,起到虚实相间,疏密有致,且显示了黑白对比的强烈。全画构图简赅而意蕴深远,前后层次分明,笔墨苍润,水墨淋漓。它不是江南景色的写生,而是以少胜多,以简就繁,以精致的笔墨表达无尽的诗意。而笔法简劲、墨气潮润。作者善用水笔涂抹画面,再用墨笔破之,以此拖泥带水皴法,水墨淋漓之气来表现江南烟雨迷漾之韵致。画近景坡石以秀笔作斧劈皴,充满质感及力度。此画树法以点线为主,树枝干用草率而劲健;山石土坡以线条勾勒轮廓,做到勾皴结合,线面互用,皴中有染,染中有皴,带水斧劈,一气呵成,呈现出水墨淋漓的效果,因此,夏圭山水艺术灵活多样,纵横奔放,精致秀润兼而有之。款署“夏圭”二字,此幅有项元汴、高士奇等藏印共五方。 [3] 

名家点评

陈文璟:《烟岫林居图》营造的正是一种烟云境界,近处以重墨勾勒树木、山石、人物,皴染却以淡墨扫出,显得浓重透出空间来,使节奏感明快而庄重,而远山渺渺,烟雾缭绕,使背景和前景的对比更加突出,则人物所居,自然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尤为人不可及的当然是线条的凝练畅快,显示出画者的心态安定而悠闲忘机,既不媚世求欢,也不率意而狂狷,彬彬然,霭霭然,内敛而外平,越品味越觉意味深远,不免有“珠玉在侧,觉我形秽”的感慨。 [4] 

陈振濂:《烟岫林居图》为小团扇——这是宫廷内多见的特殊形式。笔墨皆一遍施足,不重复皴染——这是步骤的简;树木繁纷,但却以粗笔为之,形成几个团块组合,外形并不过于曲折回环——这是造型的简。远山一二而已,空白处尽量加多,以见旷达之趣、约略之景——这是构图的简。最后,并无峰回路转、溪桥重叠、丘壑幽深的气韵:一切都是平淡的、直率的、简约的。这三种简复合起来,即构成一个简洁的减笔夏挂。 [5] 

作者简介

夏圭(生卒年不详),一作夏珪,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大家”。宁宗时任画院待诏,赐金带。善画山水,属水墨苍劲一派,喜用秃笔,下笔凝重,继承发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取景简练,常以半边景物表现空间,与马远有异曲同工之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6] 

文章标签: 山石 水墨 近景 空间 树木 画面 远景 笔墨 画家 夏圭

猜你喜欢

山水图
五位图
松下观瀑
西湖柳艇图
雪堂客话图
坐看云起
临流抚琴图
山水图
山腰楼观图
大德名帖东福寺匾额
十六罗汉图
胡骑春猎图
道服赞
雪景寒林图
梨花诗 行楷
雪树寒禽图
无花果图
无题
0.1196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