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岸图》是五代画家董源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1] 

《溪岸图》描绘江南溪岸景象,上半部左右相对两座山峰,两峰之中远山隐现,两山夹壑中一条山溪自远而近,至山前汇成大溪。溪岸左有楼台水榭,水榭中有幽人雅士正观望溪景。左面山中亦有泉瀑飞注入大溪,画的最下方溪岸坡冈上杂树耸立。中景、远景山峦上丛林茂密,草木葱茏。 [2] 

《溪岸图》构图雄伟,笔法严谨,兼具北方派的气度和南方派的温润,是董源从唐人山水过渡到南方水墨山水阶段的作品。 [2] 


画作内容


《溪岸图》以立幅构图的方式表现山野水滨的隐居环境,两座山之间的山谷,有溪水曲折蜿蜓而下,汇成一个波纹涟漪的溪池。池岸有竹篱茅屋,后院有女仆在劳作,篱门前有牧童骑牛,小道上有农夫赶路。一亭榭伸人水中,高士倚栏而坐,举目眺望,神态极其悠闲,其夫人则抱儿与仆女嬉戏于旁,一派平淡而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屋后山腰有悬泉拾级而下,至山脚汇集于溪池。此画的左下方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 [3] 

《溪岸图》共有十九枚收藏印,其中十二枚是20世纪,张大千、张善孖、王己千所钤。余下七枚为古印,葫芦“悦生”(残)、“秋壑”长方印属南宋贾似道,不过和已知“秋壑”真印不同。一枚“天水郡收藏书画印记”、三枚柯九思私印、一枚洪武内府“典礼纪察司印”半印。 [4] 

创作背景

《溪岸图》应是董源的早期之作。此画虽已无李思训勾勒填彩的青绿画法的气象,但勤于分面,力求造势,简于皴笔,是唐画“青绿”的重要特点,《溪岸图》亦有此特点。此画有唐影子,但已变唐画体貌,可视为是他脱胎于勾勒填彩画法的初创之作。 又据今《溪岸图》的款署:“后苑副使臣董源画”,推算其所作时间极可能在中主保大初年,或稍前。因董源的艺事活动主要在中主朝,而其后期山水画所从事的是南派的水墨山水,因此,决定了《溪岸图》的所作时间在前期,即为他的早期作品。 [5] 

艺术鉴赏

形象

《溪岸图》所画山体均不高峻,而其形态,则似大浪涌起,数座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动,浪头之崖巅,前后堆叠,望去隐约有“矾头”之形态。而向下的悬崖,则似侧倾的浪谷。图中人物不多,但勾勒精致,神态生动。屋舍、水榭也布置合理,结构严密,类似界画。 [6] 

技法


《溪岸图》中山体层次与石骨之表现,层次清楚,颇有北方派气势,但并不像北方派那样用突出的骨线表现山石的结构和山体的外轮廓与凹凸。其用笔少,主要以水墨烘染来显示山石的结构和山体的阴阳,线少且不重,所以,骨体显得湿润,内含秀媚而不露雄强刚猛之状。这种以渲染表现山体的画法,显然如董其昌所说的“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此图苔点较少,还没有形成董源以点苔特色之一的南方派山水画风。 [2] 

《溪岸图》的笔墨表现,更加突出了墨的渲染烘托技巧。此幅上方山峦隐在云雾中,用破墨达,以淡破依,晕染面成,墨法神明。山石轮廓用笔方中带圆,似北宋李成的风格,皴笔用点子皴,由外向内皴人山石阴暗部,层层积点多遍,使山石轮廓若有若无,浑然一片。 [7]  [8] 

画中山石的勾染皴擦层次极为丰富,通幅没有锋利的线与面的对比,烟岚云雾的处理虚实相生,山上及山脚下的水边多有碎石,浑圆而柔和。画树和水榭,人物则以笔线为主。树木用双勾,八面出枝,用笔顿挫曲折,刻画出它们在风中纷披仰偃的姿态;水面则用网巾纹,以极细极流利的笔线勾出波浪、人物、屋宇的刻画精密细致,神完气足,整幅画将笔线的细致刻画蕴涵在显晦交替极为丰富的墨晕当中,营造出一派江南风雨之景。 [7] 

名家点评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此乃中国古画中奇迹之一。平生所见若范中立《溪山行旅》、宋人《雪景》、周东邨《北溟图》与此图,可谓世界所存在中国山水画中四支柱。 [9] 

现代收藏家王季迁:《溪岸图》在艺术成就上,可说是中国的蒙娜丽莎。 [9] 

后世影响

《溪岸图》的发现,不仅对董源山水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探索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5] 

历史传承

《溪岸图》为呈进之作,由南唐内府而入于宋内府,由宣和内府散出,复入于南宋内府,宋高宗为之题名,贾似道由内府得此图,加钤“悦生”、“秋壑”两印,由贾家散出,为王井西得之于告川(吴兴)。

元初为庄蓼堂收藏,周密云《因过眼录》有记,赵孟慎从庄蓼堂处继藏,钤“天水郡收藏书画印记”,并有《题溪岸图》诗,柯九思得藏《溪岸图》,并钤“柯氏严仲”三印。

明初入藏洪武内府,钤有“典礼纪察司印”之半印“司印”,入洪武内府后,去向不明,1938年,徐悲鸿得之于广西桂林,张大千以金冬心《风雨归舟图》易之,入藏大风堂,1968年,王己千与张大千交换而入藏,名其斋为“溪岸草堂”,1997年9月,由王己千转让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10] 

作品争议

20世纪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有关《溪岸图》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经过激烈的讨论,研讨会共提出了三大观点:一是认定这幅画是董源的真迹,并以这个理由否定一切现定为董源的作品;二是以为此画并非董源真迹,但至少也是北宋作品;三则直接指出这幅画是张大千的伪作。但毕竟时隔一千多年,举证艰难,无可确论。 [3] 

作者简介

董源(?—约962年),五代时期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多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画。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一带山川景色,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画平远山势,有苍莽之气。北宋郭若虚称“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元代赵孟頫称其山水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董源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为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画人多用青红,小而神情逼真。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洞天山

猜你喜欢

潇湘图卷
龙宿郊民图
夏景山口
潇湘图卷(二版)
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源潇湘图卷
五代 董源 夏山图卷
五代传董元溪岸图轴
山地景观
番騎图卷
苹婆山鸟图
长江沿岸万里
巨然山水图轴
女士们在音乐会上
在山上的寺庙
文苑图卷
渔乐图
在一棵粗糙的松树下的夫人
0.0923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