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年: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

作品介绍

画中有崔子忠的题款:“甲戌三秋同里后学崔子忠奉教,华翁太老师沐手谨图。”甲戌为崇祯七年(1634年),华翁既张延登,因张延登又称华东先生。

创作背景

张延登,字济美,山东邹平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曾任太仆寺卿、右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要职。为人清正耿直,品格高尚,在任期间以奖掖后学、致力提拔人才而著称,晚年隐居于长白山。长白山位于山东省邹平县南十五里处,因为山中常有白色云气缭绕而得名,民间传说此地是兔仙隐居修道的地方。万历二十六年春天,张延登与友人来这里踏青,行至山坡,看见有一只白兔从草丛当中一跃而出,张延登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就在山中开凿一处洞室,并建一亭,名为“兔柴”(此处的‘柴’有柴门之意,意寓洞室简陋)。“兔柴”建成后,张延登时常徜佯其间以为消遣。

后来,张延登读到唐代诗人韩翊的诗《送齐山人归长白山》:“旧事仙人白兔公,掉头归去又乘风,柴门流水依然在,寒山万木中。”在诗的注解中,提到了张延登建“兔柴”的这座长白山在古代又叫做“会仙山”,是白兔仙的居所,这使得张延登异常欣喜,认为自己“兔柴”的名字是老天所授,于是对此处的洞亭更加喜爱。

崇祯四年,也就是在筑“兔柴”的三十一年后,张延登和友人在南京一同拜访一位雷姓画家,看到其家中有一幅画像,画的是雨神和白兔仙,画像上的白兔仙道服黄冠,手持拐杖,身旁跟随着一只玉兔。据雷姓画家讲,白兔仙修行得道后就住在长白山中,这让张延登更为兴奋不已,他把这幅画像临摹下来,虔诚地请回山东,悬挂在“兔柴”中以为供养。事后,他特意撰写了一篇《白兔公记》,记载了这些年与“白兔仙”之间的种种奇缘,后又请董其昌抄录一卷,卷首有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文徵明孙)题写的“长白仙踪”隶书四字。崔子忠的《长白仙踪图》卷就是应张延登的要求根据这些传奇性素材创作完成的。

作品赏析

在这幅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画卷中,作者着重刻画了张延登的形象。只见他身着布衣,足蹬草履,手扶筇杖,左脚微抬,正缓步于坡坪上;加之他宽额、长眉、密须、小冠束发的容貌和眉目间平和安详的神态,无不显露着“白兔仙”般的风范。紧随其足边的一只玉兔,双耳直立,正回头张望,神态煞是可爱。

此画环境的铺设及勾绘,充分表现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画面左侧,山石垒垒,溪水潺潺;岩隙间的虬松如蛟龙蟠曲而生,枝叶茂盛。坡坪四周,杂草丛生。人物背后的山崖呈倾斜之势,上面藤蔓垂悬。画面右侧虽一片虚空,却展现出深幽无尽的气势。这种长卷式的构图方式为细节的描绘拓展了空间并在视觉上给人以丰富的感受,使观者不禁联想到“长白仙踪”的画意,发出“好一个仙居之境”的感慨。

这件作品对于“线”的运用相当讲究。作者以淡墨对人物面部特征进行细腻的刻画,笔墨精到,相当传神,可见作者的写实功夫是很扎实的。人物衣纹的勾写,刚劲果断,富于装饰意味。山石、树木勾勒皴擦严谨中有变化,流水的曲线和缓自然。画面设色也很讲究,绿树青山,柔和雅致,荆棘丛中淡淡的胭脂色给作品增添了勃勃生机,更显情趣。

作者简介

崔子忠(1574-1644),初名丹,字开予,后更字道母,号北海,山东莱阳人。明朝灭亡后自己走入土室,最后饿死其中,高尚节操令人钦佩。擅人物,师法南唐周文矩,衣纹多曲屈转折,画风清丽灵秀,兼工肖像,在画史上他与陈老莲有“南陈北崔”之称。 [1] 


文章标签: 张延登 人物 白兔

猜你喜欢

崔子忠藏云图轴
崔子忠问道图扇页
明 崔子忠 伏生授经图轴
明 崔子忠 云中玉女图轴
仙人瑞兽图轴
陆东斌与莲花之灵
修饰大象
走在有薄雾的树丛里的两个人
崔子忠问道图扇页
便面畫選集12张 花巖游騎圖
人物图
山水图卷
山水册7张
五相观音图
风雨归舟图
射杨图
蕉林酌酒图
花鸟草虫写生册
0.1514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