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灵气图》轴,清,王鉴绘,纸本,墨笔,纵130厘米,横53.5厘米。本幅右上自题:“己丑冬十月余浪游武林,承登子张公祖渡江相访,出其同乡朱相国家所藏元四大家真迹鉴赏。俗眼为之一清扫,如渔父出桃源不复记忆,然笔端灵气于梦寐中仿佛见之,闲窗图此,不识能得其万一否?东海王鉴。”钤“王鉴印”朱文印、“玄照氏”白文印,引首钤“弇山堂”朱文印。收藏印钤有“洪洞董氏家藏”朱文印、“仲麟鉴藏”白文印、“陆润之藏”朱文印等三方。“己丑”为清顺治六年(1649年),王鉴时年52岁。据款题而知此图是王鉴出游武林期间观“朱相国家所藏元四大家真迹”后挥毫所作。从中可见作者对“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笔墨的潜心摹学以及他融会贯通后的综合运用能力。作品疏朗恬然的构图,秀逸遒劲的山石线条,交叠厚重的墨点,均表现出元代山水淡泊怡情的文人画格调。此图堪称作者仿元四家笔墨之集大成者。王鉴(1598—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元炤,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省)人,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们常以“王廉州”称之。擅绘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皴法细密,墨色浓润,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备受人们称道。与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他们在清初画坛上形成了极强的复古势力,进一步规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程式,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传世。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卖卜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善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多用于题画,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珍玩。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章标签: 山水

猜你喜欢

仿范宽山水(立轴)
仿古山水八开-内题签
仿梅道人山水图
富春山居图
湘碧居士仿古册
仿惠崇笔意扇面
仿宋元山水图册
仿赵孟頫山水轴
关山秋霁图
墨卷传衣图
便面畫選集12张 花巖游騎圖
书画合壁图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
花卉山水
渔乐图
关山行旅图
春耕图轴
山水册页11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