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笔竹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127.6厘米,横57.7厘米。画上自题:“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因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竿,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作好幅赎过耳。板桥弟郑燮。”钤“郑燮印”、“克柔”印。乾隆五年为1740年。郑燮最喜画兰、竹、石,认为它们有节、有香、有骨。他笔下的“四君子”在立意上扩大了文人画自娱的内涵,或用以寄托“用世之志”,或歌颂不为俗屈、挺然坚劲的精神。这种画外意突破了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从题诗上看,是他临时找来一幅自藏的画作,再补题诗以赠。图中以竹之劲挺、兰之清雅、石之坚韧来比喻“饮牛四长兄”的高尚品格。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纵横交错,天机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画法上用具有力度的隶书笔法画竹,以纵逸的草书之法画兰,陡峭的岩石则以侧峰用笔简括勾勒出轮廓,略作皴染,三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岩石上的题款使画面本身倾斜的对角线构图变得平稳厚重,此外以楷书融入篆隶的“六分半”书欹正相生,清劲纵逸,亦增强了主题的内涵。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兴化市,旧属扬州府)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县令等职。为人耿直,不事权贵,能书擅画,工绘兰、竹、石等。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运笔秀劲潇洒,横涂竖抹而不失章法。书法创“六分半”体,又称“乱石铺街体”,以隶书体参入行、楷体而别有韵致。著有《板桥全集》。因其独具艺术创新的言行和长期流寓扬州卖画,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章标签: 文人 郑燮 乾隆 岩石 绘画

猜你喜欢

郑板桥 七言绝句纸本
郑板桥 书法纸本
郑板桥 行书 纸本
郑板桥五言诗
郑燮墨兰图扇页
郑燮仿文同竹石图轴
郑燮墨笔竹石图轴2
郑燮竹兰石图轴
郑夑兰花图轴
山水书法册
四时山水图册
山水楼阁图册
青山卞居轴
仿唐寅秋林书屋图
溪亭独眺图
指画怒容钟馗图
山水人物手卷(桃花源图)
桃潭浴鸭图
0.1244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