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迦叶佛唐卡,18世纪,北京,纸本,墨拓描金,通高157厘米,宽95厘米,画心纵106厘米,横66厘米。清宫旧藏。迦叶佛意译为饮光佛,为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贤劫千佛之第三佛。《长阿含经》卷一等载此佛出世时人寿两万岁。画中迦叶佛左手握袈裟一角,右手外展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尼拘律树下成佛。以提舍、婆罗婆为二高足,常随佛之左右。捧经比丘为迦叶佛之执事弟子善友,与之对坐者为佛子,译名集军。佛父母居左右角,其父名梵德,其母名财主,婆罗门种姓。画幅上端以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金书迦叶佛偈,其中汉文为:“一切众生性情净,从本无生无所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画面边括双框,外框上下绘双龙戏珠,两侧为升龙逐宝图案,栏内四隅以汉满蒙藏四体文字署“乾隆丁酉钦定”款,内框上下绘七珍,左右画八宝。唐卡背后有白绫签,其上墨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记锲石立碑事,其中汉文为:“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初一日,钦命照班禅额尔德尼所贡番像佛七轴,考定次序及七佛父母眷属,并以佛偈译成四体各书其上者,泐石摹搨,用广流传,永成胜果。”此幅以墨拓为地,阴线处以金汁填描,为北海七佛塔碑刻石画像传拓本之一。据佛经典籍解释,“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与在他出现之前悟得正觉的六位佛尊。他们依次为毗婆尸佛(Vipasin)、尸弃佛(Sikhin)、毗舍浮佛(Visva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h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迦叶佛(Kasyapa)、和释迦牟尼佛(Sakyamuni)。七佛又称“过去七佛”。在佛教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释迦、弥勒信仰共同崇拜的对象。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指三世十方诸佛群像。大乘佛教有三世三千佛之说,简称千佛。有些千佛像旁还写有佛名,这些佛名分别出自《佛说决定毗尼经》、《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等不同经典。又名“接引印”。即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心向外。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在古建筑彩画中多见,常绘于小找头、盒子、柱头、天花、短小木构件的方心等部位。常见的升龙的造型特点是,龙头在上,尾在下,头为侧面,朝向宝珠,四肢两上两下、两左两右,其中一只爪抓住或者抓向宝珠。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七珍也称七宝,即金轮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白象宝、绀马宝、将军宝。原为古印度神话中转轮王福力所生之宝,后为佛教沿袭,成为佛前供器。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猜你喜欢

诸佛菩萨圣像唐卡
金刚空行调伏部多手持金刚菩萨唐卡
释迦牟尼佛唐卡2
班禅喇嘛源流——罗桑丹珠唐卡
上乐王佛唐卡4
邬扎亚那手持金刚菩萨唐卡
时轮王佛唐卡2
达赖喇嘛源流像——根敦主巴唐卡
秘密佛——密集不动金刚唐卡
阿氐多与迦诺迦伐蹉尊者唐卡
七佛——毗舍浮佛唐卡
伐那婆斯尊者唐卡
达赖喇嘛源流——桑结贡巴唐卡
大轮手持金刚菩萨唐卡
调服部多手持金刚菩萨唐卡
戒博迦与阿秘特尊者唐卡
千臂观世音菩萨唐卡
狮吼观世音菩萨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