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像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唐卡,18世纪,内地,绢本,刺绣,通高145厘米,宽85厘米,画心纵76厘米,横51厘米。清宫旧藏。

十一面观世音为诸多观世音菩萨形象中常见的一种。十一个颜面象征菩萨修完“十地”,最后功行圆满,到达第十一地(佛地)。此幅唐卡主尊白色身,立姿,向前方的三面作菩萨善面慈悲相,代表宝部;左侧三面作瞋怒相,代表金刚部;右侧三面寂静安祥,代表莲花部。最上一面为阿弥陀佛,代表佛部。其前方八臂当中双手合十,身后则是呈扇形排列的千手千眼,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都是大悲的表现。画面上方四尊佛像从左自右分别为阿閦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宝生佛;第二行左为阿弥陀佛,右为不空成就佛;左下方为黄教祖师,右下方为仲敦巴。

此唐卡在本色缎上满绣观世音像,绣线设色退晕,采用平绣、平金、套针、钉线、缠针等针法,细部着笔点染。

唐卡背后有白绫签,其上墨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其中汉文为:“乾隆四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利益绣像十一面观世音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与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观世音宝冠上带有阿弥陀佛是身份标志之一。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相传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生活在约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间。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决心为世人找到解脱方法,于是舍弃继承王位的太子之位,出家修行,最终觉悟,创立了佛教。

宝生佛为五方佛之一,主南方,表五佛五智之平等性智。不空(705--774年),唐朝时僧人,师子国(斯里兰卡)人。从唐天宝年到大历年不空译出佛教密部经文77部,120余卷,密教因此而兴盛。古建筑彩画工艺做法。纹饰的轮廓线内的底色,先平涂浅色的小色(彩画中用量较少、颜色较浅的颜色),在纹饰的中部或一侧画与小色相同色相的深色。图案由外至内的层次为白、浅色、深色。
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钉线是将绣成的线条一针钉紧以起到钉牢加固作用的针法。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章嘉是清代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之一,余为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清朝封授藏传佛教中大喇嘛、活佛的封号,是藏语“朱必古”的蒙语音译,意为“化身”,其地位崇高。

文章标签: 针法 菩萨 作品 阿弥陀佛 彩画 观世音 佛教

猜你喜欢

尊胜佛母唐卡1
班禅喇嘛源流——阿跋迦罗唐卡
七佛——迦叶佛唐卡
达赖喇嘛源流——益希沃唐卡
那迦犀与半托迦尊者唐卡
阿氐多等四尊者唐卡
释迦牟尼佛唐卡
乾隆皇帝佛装像唐卡3
千臂观世音菩萨唐卡
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唐卡
秘密佛唐卡
邬扎亚那手持金刚菩萨唐卡
班禅喇嘛源流——雍顿·多杰贝唐卡
七佛——拘那含牟尼佛唐卡
上乐王佛唐卡4
跋陀罗与伐那婆斯尊者唐卡
班禅喇嘛源流——桂译师唐卡
达赖喇嘛源流——根敦嘉措唐卡
0.0926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