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133.5厘米,横:92厘米。朱翼盦及家属捐赠。此为乾隆五十一年升碑后初拓本,二张,碑阳“驾贼”以后二十余字尚存。黄易鉴藏,钤“小松所得金石、”汉画室“”印。碑立于汉中平三年(186年)。碑文记郑季宣德政及卒葬年月。方朔评其书“结构淳古,风神飘逸,隶中佳品”。碑现藏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室。汉郑季宣碑碑阳残泐且距墙很近,只能摩挲而无法传拓,早期拓本大多只有碑阴。翁方纲绘图考字甚详,他与张力臣见碑下部为土所封,深以为憾。黄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为卫河通判时,翁方纲促其升碑“全拓其正面”。黄易即与刘永铨、王所礼等将碑移动,去掉下埋之土,遂碑阳得71字,又4半字,碑阴得157字。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记载:“小松寄来所拓碑与阴皆用极宽长之纸,四边留空中间石本,凡高四尺六寸,横宽三寸。而正面穿上之额竟不可见,盖穿以上皆全泐无复石膚矣。”该碑石质极鬆,幸出土无损,黄易又“作二石柱夹之,嵌置坚牢”,“并镌跋碑侧以志之”,用心可谓良苦。升碑已颇费周章,椎拓则更为艰难,小松致潭溪札云:“石质最鬆,施椎即落,拓时本欲去其下座升高,验下半有字否。因石质一动即损,不敢虔张也。”故而,即使是升碑初拓本,也并非皆能显现升碑全貌,年深日久则更是如此。又碑下座两石夹嵌外低内高,所以拓本正碑短而碑阴长。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碑石的下端固定在碑座槽内,如榫入槽。岁月一久,碑座尘封泥盖,碑石下部文字渐被埋没,拓碑时需先清扫刮剔方能露出文字使碑文完整,此即升碑。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的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即朱缨,字清甫,号小松,江苏嘉定人。明代竹刻名家,为竹刻家朱鹤之子。约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工小篆、行草,亦擅绘画。刻竹继承其父章法,而有出蓝之誉。好刻神仙佛像、山水人物等。

方朔(生卒年不详),清代人,字小东,安徽怀宁人。官同知。长白花松岑、法可盦并重其才,延为上客。善骈文,工篆、隶书,学张迁碑及孔庙三碑。又能作细书,五寸之砚,一尺之笺,皆可缩写千余字汉碑一通。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

文章标签: 金石 黄易 小松 乾隆

猜你喜欢

陶白虎纹瓦当
小黄门谯敏碑
汉三公山神碑碑阴勒石通道刻记
孔林坟坛刻石册
汉历史故事画像拓片
汉裴岑纪功碑册
汉苍颉庙碑
成阳灵台碑
汉杜临封冢记
食斋祠园画像石
析里桥郙阁颂
朱龟碑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汉北海相景君碑连碑阴共两纸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1
鲁相谒孔庙残碑
郎中郑固碑1
汉故上计史王晖伯昭碑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