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25.3厘米,横,14.7厘米。朱翼盦及家属捐赠。此为明清间拓本,二十七开,“校致攻坚”四字未损。碑立于汉建宁五年(172年)。碑文记太守李翕建桥之功。隶书19行,每行27字。书风古朴,多含篆意。杨守敬《平碑记》云:“《郙阁颂》与《西峡颂》相似,而选石不甚精,故锋颖皆杀,或云此亦重刻。”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吾尝爱《郙阁颂》书法茂密,汉末已渺。”石现藏陕西略阳灵岩寺博物馆。《郙阁颂》、《石门颂》与《西狭颂》并称“汉三颂”。该石刻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体态赫奕,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负盛名,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祟。刻石原在陕西略阳徐家坪街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郙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其右上额有勒痕七道极为明显,最长约70厘米,最短约20厘米,此因摩崖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初习商,后潜心于历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学,善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后致力于颜真卿、苏轼书风的研习,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馆随员身份赴日本,携古碑帖达万余种,与日本书法家交流研习,因而对日本书坛产生很大影响。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政学堂总教长。著有《日本访书志》、《书学迩言》、《晦明轩稿》等书多种,尤以历史地理和版本目录学成就为著。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海南)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此器还有很多碎片因腐蚀糟朽、完全矿化而无法焊接,或因碎片太小不能锉出焊口而无法焊接的,只有实施粘接。

粘接前首先要去除断口处的土及污物,尽可能将浮土和易脱落的锈壳清除。在粘接过程中,要使胶粘剂均匀地涂抹在界面上,使胶料完全溶入断面,胶粘剂必须呈液态,这样可使缝隙处完全粘合,达到理想的强度。如果涂抹不均,会产生气泡,使强度下降。为加强粘合力,也可在断面之间磨出沟,填充铜条进行粘接。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的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

文章标签: 书法 郙阁 黄易 历史

猜你喜欢

鲁孔子庙碑
上尊号碑
成阳灵台碑
汉刘平国碑
汉吉羊灯拓片
汉石墙村食堂题字
“维天降灵”瓦当
汉李孟初神祠碑
鲜于璜碑
汉沙南侯获碑
小黄门谯敏碑
清拓汉嵩山三阙
都官是吾残碑
熹平石经残石
汉高颐碑
汉昆弟六人买地记
汉郭有道碑
汉华岳庙残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