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羡碑》又称《魏鲁孔子庙碑》、《孔羡修孔庙碑》。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立。碑现置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内。该碑拓本纵188厘米,横84厘米,隶书,22行,行40字。额篆书“鲁孔子庙之碑”6字。碑左方有宋嘉祐七年(1062年)张稚圭正书题记,谓为梁鹄书,但无确据。此碑记载的是魏封孔子第二十一世孙议郎孔羡为宗圣侯并奉孔子祀,修孔庙,置吏卒守卫之事。此碑书风遒劲寒俭,茂密雄强,为魏隶代表。洪适在《隶释》中以为“魏隶可珍者四碑,此为之冠。”赵崡在《石墨镌华》中云:“此碑结法古质遒健。”故宫藏该碑明拓本。浓墨精拓,其中“體”字“曲”旁尚存,“谓崇”已连,“千载”之“载”左上角损。有朱翼盦题签。《孔羡碑》在宋赵明诚《金石录》,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中均有著录。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赵崡(生卒年不详),字子函,一字屏国,陕西盩厔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领乡荐。所居汉、唐古都多名碑古刻,时挟纸墨访拓,考证疏记。积30余年,所蓄旧碑颇多,有傲山楼,著《石墨镌华》。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的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入清不仕,改名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著作。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

猜你喜欢

明 来仪堂米帖六册
清道光徐渭仁翻刻《英光堂帖》第三卷
旧拓 明海瑞行书四屏
明陈子壮七言联 (木刻双钩)
明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戏鸿堂法书
圭峰定慧禅师碑
嵩高灵庙碑
明拓宝鸭斋兰亭之修城本
代国长公主碑
明企公寿塔铭记拓片
卢正道碑
明治十七年 正书出师表 刻本
景贤大师身塔记
明跋淳化帖后拓片三件
唐王守琦墓志拓片
文徵明 楷书明妃曲
张琮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