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上寿刻石》,墨拓整纸本,已裱立轴。本幅纵26厘米,横26厘米。篆书1行15字:“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北”。原石为清道光年间杨兆璜在当时的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西60里娄山访得,故又名“赵娄山刻石”。拓本罕传。似此本淡墨初拓、字口肥润、笔画清晰者更为少见。专家一般认为此石是西汉赵国群臣为其王刘遂祝寿时所刻。赵廿二年为汉文帝刘恒后元六年(前158年)。西汉刻石传世本稀,又以此石为最早。且其字体浑朴古拙,篆书中兼有隶法,堪称秦汉之际篆隶过渡时期的书法代表作品。亦有个别专家认为此石之“赵”系公元4世纪之“后赵”,或系战国时期之“赵国”。此拓本幅内有赵之谦小楷一跋。右侧裱边镶沈树镛题签一、吴广霈跋三则。左侧裱边镶俞樾考论此石年代的手札二封(三页)、吴广霈跋一则(二页)。鉴藏印记有:“沈氏金石”、“均初藏宝”、“积川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武林韩小亭氏审定金石文字”、“盱眙吴同远公望父审定金石书画印记”、“当湖朱善旂建卿父珍藏”等。有关此石的著录主要有:清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沈西雝《交翠轩笔记》、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现代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等。赵之谦(1829—1884年),字益甫,号撝叔,别号悲盦等,浙江绍兴人。清咸丰年间举人,曾历任江西鄱阳、奉新知县。精书画、篆刻,并工于金石之学,著有《六朝别字》、《补寰宇访碑录》等书。其书初宗颜真卿,后专意于北碑,篆隶师邓石如,又融化入己法,自成一家。时人评云:“撝叔书初师颜平原,后深明包氏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篆隶楷行一以贯之,故其书姿态百出,亦为时所推重,实乃邓派之三变也。”赵之谦是“海派”先驱之一,其书画不仅名重于时,而且对近现代艺坛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沈树镛(1832-1873年),字均初,一作韵初,号郑斋,南汇(今属上海市)人。清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精鉴别,富收藏。与赵之谦友善,同为晚清金石学大家。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因事免官,以教授、著述为生。曾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从学者甚众。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经、史、子、集诸门类,主要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第一楼丛书》、《曲园杂纂》、《宾萌集》、《春在堂诗编》等多种,晚年由其本人汇编为《春在堂全书》。俞樾为晚清经学大师。陆增祥(生卒年不详),字星农,又字魁仲,号莘农。道光进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马宗霍《书林纪事》称其少通篆籀之学,喜学金石文字,搜罗遍天下,积录既多,续王氏《金石萃编》成《金石补正》百余卷。又以所得汉魏晋宋齐梁古砖琢为砚,拓墨本跋之,题曰《三百砖录》。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初习商,后潜心于历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学,善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后致力于颜真卿、苏轼书风的研习,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馆随员身份赴日本,携古碑帖达万余种,与日本书法家交流研习,因而对日本书坛产生很大影响。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政学堂总教长。著有《日本访书志》、《书学迩言》、《晦明轩稿》等书多种,尤以历史地理和版本目录学成就为著。

文章标签: 赵之谦 金石 沈树镛

猜你喜欢

汉祀三公山碑
清拓翁方纲缩临兰亭
崔頠墓志
清初拓唐张府君妻田雁门县君墓志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一
清初拓唐萧思亮墓志
清初拓东汉嵩山三阙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二
龙宫寺碑
杨宣碑
敬胜斋法帖
清拓隋孟显达碑
清拓《过云楼藏帖》定武兰亭序
刘懿墓志
清拓《兰亭八柱帖》弘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清拓隋邓州大兴国寺舍利塔铭
清拓清内府摹刻赵子固落水兰亭卷
清初拓东汉封龙山碑
0.1347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