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梵文荷叶式盘,高2.6厘米,长23.9厘米,宽15.3厘米。

盘椭圆荷叶形,椭圆形足。盘内心作六瓣莲花形开光,内雕梵文,开光两旁伴莲花。盘内壁浅浮雕缠枝莲承八吉祥纹,压于方格锦纹地上。盘背纹样基本相同,唯八吉祥纹改为杂宝纹。足内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竖行六字款。

此盘造型规范,刀工精微,磨工细腻,荷叶边翻卷自如,生动自然,为明代早期果园厂雕漆的代表作,其造型、图案以及款字均反映出宣德时雕漆的特点。盘底髹黑退光漆,漆质坚美,断纹条条相迭如蛇腹下纹,俗称蛇腹断,是我们断定漆器年代的依据之一。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亦称“梵字”、“梵书”,印度古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书体右行,为古今印度文字之本源。其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八吉祥,即法轮、海螺、宝伞、天盖、莲花、宝瓶(罐)、鲤鱼、盘长八种吉祥物。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雕漆主要工艺之一。指刻完花纹后,打磨边缘,使器物光润圆滑而无棱角。明中期以前的作品大多施磨工,嘉靖、万历时期出现变化,锋棱显露,至乾隆时形成了刀锋犀利的一派风格,施加磨工的雕漆作品大大减少。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御用监”便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元代雕漆名匠张成之子张德刚被召进京,“面试称旨,即授营缮所副”,掌管果园厂漆器的生产。因此,明永乐、宣德时期,果园厂的雕漆保持了元代张成、杨茂雕漆“浑厚圆润,藏锋清晰,磨工大于雕工”的特点。果园厂遗址今不存,据文献记载,在西安门内,棂星门迤西,约为现在西什库之东的灵境胡同一带。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黑漆经加工所产生的一种光泽效果。其作法是用生漆经过反复曝晒成为熟漆,再将熟漆髹饰在器物上经打磨退光而成。其特点是光彩内敛,乌黑发亮。漆器表面出现的断裂,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记载,漆器断纹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等多种,其中蛇腹断最为常见,其特征为“断纹较长,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故名。

文章标签: 莲花 花纹 漆器

猜你喜欢

剔红松竹梅岁寒三友纹圆盒
剔红花卉纹盖碗
剔彩双龙戏珠纹圆盘
填彩漆双龙纹长方形委角盒
剔红缠枝莲纹圆盘
剔红牡丹纹渣斗
剔红缠枝莲纹圆盒
剔黑行旅图委角方盒
剔彩云鹤寿字纹圆盒
剔红牡丹纹圆盒2
剔红双龙牡丹纹圆盒
剔红松竹梅鹤纹圆盘
剔红梅兰纹圆盒
剔红五禽图菱花式盘
剔彩福禄寿三桃纹圆盘
彩漆戗金银锭式盒
剔彩双龙戏珠纹圆盒
剔红牡丹纹圆盘
0.0744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