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乙僧,唐朝画家。于阗国(今新疆和田)贵族。一说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人。其父尉迟跋质那以善画闻名于隋,人称“大尉迟”。他于贞观初至长安,任宿卫官,袭封郡公。活跃至景云年间,大慈恩寺、光宅寺、兴唐寺、安国寺都有他的画迹。师从其父,工画佛教人物、花鸟,采用阴影法,使所画人物有凹凸立体感,将于阗技法融入中原画技,被称为“身若出壁”,“堆起绢叔”,人称“小尉迟”。与阎立本并称。著名画家吴道子均受其影响。传世作品极少,宋徽宗时,内廷藏他的画作八幅,现有《朝僧图》、《番君图》、《龟兹舞女图》传世。传云清代端方旧藏《天王像》乃其作品。

尉迟乙僧的技法特点是"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用色则沉着浓重有明显凹凸感,凹凸法。擅长画佛像和外国人物画,铁线描,设色侧重于晕染,对唐代吸取西方画风有很大帮助。

乙僧好学典艺,博达技能,画承家学,二十岁左右画已出名。唐贞观六年(632)于阗王因其“丹青奇妙”荐送长安,唐太宗(627-649在位)授予宿卫官,后又袭封为郡公。

活跃至景云年间,大慈恩寺、光宅寺、兴唐寺、安国寺都有他的画迹。

其技法特点是“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用色则沉着浓重有明显凹凸感,凹凸法。他将于阗技法融入中原画技,被称为“身若出壁”,“堆起绢叔”。擅长画佛像和外国人物画,铁线描,设色侧重于晕染,对唐代吸取西方画风有很大帮助 [1]

尉迟乙僧所画人物,生动传神,身若出壁。画《降魔变》,人物姿态,千怪万状,被称为奇踪。在表现手法上,他将西域和中亚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中原地区传统的绘画技法相结合,使唐代的绘画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其人物画“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又长于色彩晕染,沉着浓重,而具有立体感,被称为凹凸画法。唐人窦蒙评他:“澄思用笔,虽与中华道殊,然气正迹高,可与顾(恺之)陆(探微)为友,”说明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尉迟乙僧的作品无真迹流传,见于记载的除以上所及外,他还画过《仰摹蟠龙》、《花子钵曼殊》、《千手眼大悲》、《本国王及诸亲族》、《弥勒佛像》《佛铺图》、《佛从像》、《罗汉朝天王像》、《胡僧图》、《外国佛从像》、《大悲像》、《明王像》《外国人物像》、《番君图》、《龟兹舞女图》、《天王像》等。另外,据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其兄尉迟甲僧亦善画。

猜你喜欢

唐尉迟乙僧护国天王像 轴
天下名山图 (贞) 册 唐尉迟乙僧具茨问道图
景观
十六罗汉像-戎博迦尊者唐卡
八十七神仙卷
仕女图
唐 孙位 高逸图卷
唐人 释迦摩尼佛像散页
牧马图
伏羲女娲像
搬家
Pindola Bharadvaja,第一尊尊罗汉
菩萨坐像残片
绘手鑑笔耕园 挠庵 萄图
伟大的罗汉,尊者十七
十六罗汉像-伐闍羅弗多羅尊者唐卡
雪后的河景观
十六罗汉像-阿氏多尊者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