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制帖》页,北宋,米芾书,纸本,行草书,纵27.4厘米,横32.4厘米。释文:盛制珍藏荣感。日夕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见寒光之作,固所愿也。一两日面纳次。黻顿首。天启亲。此帖为米芾致友人蔡肇(字天启)尺牍之一。小行草笔势飞动,形态曼妙;“天启亲”三大字则一气呵成,淋漓痛快,充分表现了“刷字”的艺术特色。署款用“黻”而未用“芾”字,可证作于米氏41岁之前。本幅钤有明代项元汴,清代梁清标、王鸿绪及乾隆、宣统内府鉴藏印多方。裱边有明代董其昌题跋:“米老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收入清宫旧藏《米芾诗牍册》。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项元汴(1524—1590年),明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人,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别号香岩居士、鸳鸯湖长、退密斋主人,收藏家、画家。富藏书画等古名物,在明代私家收藏中堪称巨擘。精鉴赏。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

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号棠村、蕉林,别号苍岩子,斋号秋碧堂,河北正定人。中国清代书画鉴藏家。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精善鉴赏,享誉一时。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收藏,甲于海内。所藏法书名画,均由专人以特定的形式装裱,多有梁清标亲笔题签。曾从所藏法书中精心选出11种,刻为《秋碧堂法帖》。所著《蕉林诗集》十八卷,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其中有许多为当时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所写的题画诗。另有《蕉林文稿》、《棠村词》等行世。

王鸿绪(1645—1723年),字季友,号俨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被任命为《明史》总裁,独自担负《明史》全稿的审核修改工作。《明史》能够成为二十四史中备受推崇的典籍,与王鸿绪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文章标签: 书画 米芾

猜你喜欢

蜀素帖
李太师帖
伯充帖行草书
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行书
葛君德忱贴行书
行书三札
行书札
晋纸帖 纸本行草书
梁简文帝梅花赋
大年帖 纸本
诸上座帖(一版)
草书千字文一版
宋四家小品 冊3、蘇軾 尺牘
澄心堂帖(台北故宫拼图)
行书尊眷帖纸本
次辩才韵诗行书纸本
教审帖
跋苏轼黄州寒食诗 绢本
0.1023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