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庆寿寺等诗帖》,明,王绂书,纸本,册页,纵26.8厘米,横41.2厘米,楷书,19行,285字。帖上钤“朱之赤鉴赏”、“兰陵文子收藏”、“秦汉十印斋藏”等鉴藏印5方。此作小楷书七言诗四首,乃王绂游览京城诸胜景时所成诗篇,并于永乐九年(1411年)为沈度书写。这一年王绂50岁,沈度55岁,二人为内廷同僚。作品以锺、王小楷为法,风格端劲清雅,与当时宫廷中盛行的“台阁体”相比,别具古澹意蕴。王绂(1362—1416年),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号友石生,又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以善书供事文渊阁,官中书舍人。幼小聪明好学,学识渊博,性高介绝俗,精通书法,能诗善文,有《王舍人诗集》传世。善画山水墨竹,山水画有繁、简两种风格,繁笔线条较长,转折灵活,多用中锋,学王蒙、吴镇笔法。简笔则干笔、偏锋、皴擦并用,来自黄公望、倪瓒。画墨竹笔法灵活稳健,含有书法特点,多受文同影响。知名于明初画坛。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朱之赤(明崇祯—清康熙初,即公元17世纪),号卧庵、卧翁,安徽休宁人。著名鉴藏家,赏鉴至精,收藏颇富。著《朱卧庵藏书画目》一卷,多收录明人作品,其中收录同时代人所作尤多。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洪武时中举文学不就。永乐时以能书与滕用亨、陈登选入翰林,为皇帝朱棣激赏,赞为“我朝王羲之”,每日侍从御前。凡用于朝廷、藏于秘府、颁赐属国的金版玉册等,必命沈度执笔。遂由翰林典籍擢检讨,历修撰,选侍讲学士。沈度书法光洁明丽,婉转端秀,点划圆润平和,代表了明初“台阁体”的最高成就。其弟沈粲亦以善书而闻名朝野,兄弟并称“二沈”。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台阁体有两意:
在文学史上,台阁体是明初上层官僚中流行的一个诗派,永乐、成化年间尤盛。作品的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和道德伦理,反映了上层官僚的生活。在艺术上追求雅正,但流于平庸,无甚积极内容。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明初三杨”,因他们三人都曾任内阁大学士,“台阁体”之名亦从他们而来。
在法书领域,台阁体是一种楷书体。兴起于明代初年,永乐时最盛。因广泛使用于馆阁及翰林院的官僚之中,故称“台阁体”。以乌黑、光洁、方正、圆润、大小一律者为佳作。它的流行与当时的皇帝个人所好和科举考试的取士标准有内在联系,并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趋向。最擅长此书体者为沈度。
文章标签: 台阁体 书法 永乐 沈度 作品 官僚 宫廷

猜你喜欢

画观音书金刚经合璧
山亭文会图
王绂墨竹图轴
明 王绂 偃竹图轴
山水图轴
王绂竹轴刻石拓本
蒿庵图卷
明 王绂 画观音书金刚经合璧
明 王绂 观音图
牡丹赋行草书
书法纸本
枯兰复花图跋卷
行草书 前赤壁赋
书扇页纸本
行草墨稿
草书 郭璞游仙诗 纸本
行书论书卷 绫本
书扇页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