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帖》又名《珊瑚笔架图》,是北宋书法家米芾晚年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  。

该作内容是作者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收藏,并随笔画出一枝珊瑚,画之不足,又为珊瑚笔架题诗一首。从书法角度而言,《珊瑚帖》笔势放纵,使转灵活,字形参差,布局随意,却丝毫不失传统法度,真正达到了“无意于佳乃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神品境界,是作者豪迈精神与深湛功力的自然组合,具有艺术魅力 [2]  

释文: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1]  。

此帖内容是作者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收藏,具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略记自己新收到的三件藏品:第一件是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第二件是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第三件是珊瑚一枝。第二部分,随笔画出那枝珊瑚,原来是一座“三叉戟”形状的珊瑚笔架。米芾还在笔架的底座旁添注“金座”二字。第三部分,画之不足,又为珊瑚笔架题诗一首:“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2]  。

钤有“文言三昧”、“俨斋秘玩”、“仪周鉴赏”、“诒晋斋”、“南韵斋印”、“睫庵鉴赏”、“行有恒堂审定真迹”等鉴藏印 [3]  。

创作背景

《珊瑚帖》是米芾晚年的作品之一,是为了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收藏所作,他在此帖上开列了已经收获的一批古书画卷轴和古玩藏品,而且,因为其中提到一枝珊瑚,便画了一枝绝妙的三叉珊瑚插在金属座架上 [4]  。

关于此帖创作的具体年代,至今说法不一,主要有元祐三年(1088)以后和建中靖国元年(1101)两种意见。而据杂志《文献》2014年第4期刊登内容显示:从米芾任礼部郎官这一线索,结合米芾晚期其他作品,可考知《珊瑚帖》的创作年代应当在大观元年(1107) [5]  。

艺术鉴赏

较米芾中年之前作品,该作字态更为奇异超迈,随意而书,气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其书体潇洒奔放,又合于法度 [6]  。

在作品中“张僧”二字、“上有薛稷题”中的“题”字、“又收”中的“收”字,“珊瑚一枝”中的“枝”字等,都将倾斜的体势体现的淋漓尽致。米芾通过书体的姿态骨梗描写,表现其精神、气概、力度。在上述几字中,在用笔上,通过线条的变化多端,浓淡粗细错落,在字的结体上,通过字形崎侧却又相互关联,增强了笔画的力度感 [7]  。

章法布局

整幅作品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间一枝珊瑚笔架隔开。在直观上来看,右部的字体较之左部略大,字形大小差距明显,墨色浓淡鲜明,用笔畅快淋漓灵动多变,尽显作者深厚功底。米芾书写时尽兴而为,随心所欲,在此作品右部分,共五列零二字,行距不同字距多变,第一列中“张”、“繇”二字重而沉稳,后续几字就淡而灵巧;第二列随着书写的进行,墨色逐渐变淡,在字形的变化中于整体上达到“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第三列字形又相对调整变小但墨色加重用笔劲利有弹性,及至第四列与第二列有许多共同之处,用墨淡而不枯,结字险峻灵动;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五列最后二字,“珊瑚”二字,大而重,字形兀然变大,浓墨重彩耀眼至极,当可视为作品点睛之笔,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最后二字,“一”字最高,字形奇异,似儿童涂鸦,天真童趣自然,这也恰是米芾的性格特征表现,纯任自然。整个右半部分,“粗重点”与“虚弱点”此起彼伏,错落悠然。反观作品左半部分,字形整体相对右部较小行距字距紧凑,穿插参差有致,但正因为右部的风采太过夺目,因此左部却显的平淡了些,不如右部的作品艺术价值更高些 [7]  。

绘画

该作提到珊瑚,特意加大了字号,写得异常醒目,可见作者对此物的重视程度。米芾还在笔架的底座旁添注“金座”二字。可以想见,鲜艳欲滴的红珊瑚插在明亮耀眼的金座上,色彩搭配是多么富丽堂皇。再加上作者的“自谦”手法,更加突出了珊瑚笔架的高贵 [2]  。

在书作中图文并茂在当时极为少见,这不得不说米芾的艺术独创性和创作随意性,或许可以把此行为与他的性格紧密联系。珊瑚笔架用笔笔意盎然,书意淋漓。用笔由上至下,露锋缓行,画弧则顿笔蓄意,挑笔出锋,寥寥几笔已将大形构建。线条波动而硬挺,中柱顶尖露锋略有补笔,给人圆润坚实之感;左侧顿笔起笔,右侧顶尖挑笔出锋并未收回,生动自然。下边底座潇洒自如,用笔随心所欲,几笔之下笔架形状已成功勾画,细观这几笔,轻重缓急变化自然,挑顿飞白肆意飘洒,裹笔涩笔变化自如,使转纵横尽兴而为,充分体现了书家在书法上的造诣 [7]  。

名家点

元代名臣、学者、诗人虞集: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然整也 [8]  。

清代文人吴升《大观录》卷六:黄笺本,色光滑,高九寸,阔一尺五寸。前绘珊瑚一茎,有枝节两三枝。书体瘦硬入神,颇与刻本合。

近代文物收藏家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墨彩熠熠灼目,中画墨笔珊瑚一枝,旁书“金坐”二字,奇绝 [9]  。

研究价值

《珊瑚帖》中的珊瑚插图遂作为米芾的唯一传世画迹,独存人间。中国美术史家研究北宋文人画起源者,无不论及于此,意义之重。此外,此帖对于研究中国艺术品收藏历史的重要文献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其人、其物、其书、其画,四位一体,《珊瑚帖》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信息 [2]  。

历史传承

《珊瑚帖》流传有绪,曾经南宋内府,元代郭天锡、季宗元、施光远、肖季馨,清代梁清标、王鸿绪、安岐、裴伯谦等递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将该作捐献给文化部文物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珊瑚帖》的记述,在《墨缘汇观》《平生壮观》《云烟过眼录》《大观录》《壮陶阁书画录》等书中均有著录 [6]  。

作者简介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试、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 [10]  

文章标签: 珊瑚 米芾 作品

猜你喜欢

蜀素帖
李太师帖
伯充帖行草书
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行书
葛君德忱贴行书
行书三札
行书札
晋纸帖 纸本行草书
梁简文帝梅花赋
苏武牧羊图
枫鹰雉鸡图
胡骑春猎图
梨花诗 行楷
四羊图
跋苏轼黄州寒食诗
烟岚秋晓图卷
砥柱铭
寒山飞瀑
0.1110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