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郊饮马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此幅作品描绘的是初秋时节,牧马人在荒野牧马的情景。画面中有十几匹不同造型的马,体态肥硕健壮、姿态各异,有的在河边饮水,有的相互追赶嬉戏,有的仰头长鸣,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岸边的树木清秀别致,河水平缓无波,展现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

画作内容

此图画的是初秋郊外,一红衣奚官赶着一群马到河岸边饮水的情景。画中岸边林木环绕,湖水平缓无波,坡岸填从石绿色,秋树红叶,分外幽静清致。牧马人身着红袍骑在马上,手持马鞭,侧首看着正在嬉戏的二马。十匹马都健壮肥硕,有的步入河中饮水,有的在岸边追逐,有的互相嬉戏,有的引颈长鸣,神态各异,好不热闹。 [3] 

此图卷首自识“秋郊饮马图”,卷尾署款“皇庆元年十一月”,下钤“赵氏子昂”朱文印 1312年。卷后有元代书画鉴赏家柯九思、清代乾隆等题记。 [4]  元代柯九思题记:“高风雅韵,沾被后人多矣。” [5] 

创作背景

艺术背景

赵孟頫是一个早熟的画家,他的画有两种作风,一是工整,一是豪放。他对传统的看法,表现为力追唐与北宋的绘画。赵孟頫曾说过:“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诸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范未能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笔意辽给予。”“仆所画家,虽未能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谓稍异耳。”但赵孟頫的这种尊重传统、推崇古人,与完全采取复古主张者是不同的。赵孟頫提倡继随唐与北宋的绘画精华,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他认为在北宋前的绘画中,保留着笔墨内在价值和绘画的本意,绘画除欣赏功能外,还有认识功能,用笔除有轮廓功能外,还有它自身的审美功能,而用笔的内在审美功能在书法中最能体现。因此,赵孟頫又进一步提出“书画同法”论。赵孟頫的“古意”说和“书画同法”论,所针对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医治绘画发展中出现的“毛病”,而且他的艺术主张是和他的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秋郊饮马图》便是他实践其绘画论点的代表作。 [3] 

个人背景

此卷作于“皇庆元年(1312年)十一月”,赵孟频五十九岁。在此前不久,他刚刚在江浙儒学提举任满,并重返大都任职,受到元文宗的青睐恩准还乡,祭祖立碑,是其一生中政治上最为得意的时期。画卷中所反映的欢快情调,应是这种心境的自然流露。 [6] 

艺术鉴赏

构图

此图布局讲究藏露,中景露地不露天,人马、坡石、林木都置于右半部,人马向左方走,把来处藏于画外。左方只露出树干和溪水,把树干和远山、远水藏于画外。堤岸、溪水向左方延伸,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点出境外无限的景物。构图均衡有致,物象虽具体而微,整体却极简括。 [3] 

在构图方面,画家巧妙利用有限的绢幅,把平视、仰视、俯视三种造景方式有机地加以结合,画中树木、人马、溪水、平坡,从右至左,由近及远,递次展开,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对景物的设置分配,也注意到了疏与密、藏与露的相互关系。卷中右半部的树木、人马虽近密,但不迫塞;左半部溪水、坡陀开阔,但不空疏。作者还有意把马群安排成一致的走向,借马官回首,将来处藏于画卷之外,远景则留有广大空间,这种画外有画、景外有景的艺术处理,尤具艺术匠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余地。 [6] 

技巧

赵孟頫承前人画马传统,且对马的生活习性有着深入观察,所以在创作中表现了马的神采并在技

巧上有所突破。他将书法用笔融人绘画之中,人马线描工细劲健,严谨中蕴隽秀;树木、坡石行笔凝重,苍逸中透着清润,工细中不乏松动与飘逸;绿岸、丹枫、红衣,设色浓郁中显清丽,大面积渲染,不加皴擦与点斫,色不掩笔,淳厚而富于韵致,从中可以看出画家继承了唐人的遗风。 [3] 

线条

作者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人、马线描工细劲健,严谨中蕴隽秀;树石、陂陀行笔凝重,苍逸中含清润。绿岸、丹枫、红衣,设色丽而不浓,且色不掩笔,淳厚而富于韵致。十匹马的神态各异,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低首就饮,或引颈长鸣,人马虽小,意态生动。牧马官的红农,坡岸的石绿,秋树的红叶,相映生辉。红色与绿色是一对互补色。所以,红色衣袍在大青绿的草坪映衬下显得尤为夺目,有力地突出了主体人物。 [5] 

设色

该画卷的笔墨设色,也能做到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人物、鞍马用工细、圆劲的笔法画出,古朴严谨而不刻板。树木的枝干,坡陀的轮廓用灵活的行草笔法,勾、皴、擦、染并用,风格苍劲秀润。设色使用传统的青绿画法,大片的坡岸用石绿罩染,溪水借用绢地本色,色调鲜明、和谐,而树木枝头的红叶,在洗练背景的映衬下,更充分地显露出深秋季节的特点。 [6] 

名家点评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该画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画家成功地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唐人鞍马和宋人鞍马、“行家画”的熟练技巧和“文人画”的笔墨情趣、精神气质溶为一体,代表了赵孟頫晚年鞍马画的典型风貌,是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珍品。 [7] 

香港大学美术学博士高昕丹:整幅手卷,虽尺幅短小,但人、马动静的意趣结合得极其生动,加之画家成功地将青绿、水墨山水与唐人、宋人鞍马相融合,为赵孟頫晚年鞍马画的典型风貌,是一幅逸妙并具的艺术精品。 [8] 

历史传承

该画曾经元代书画鉴赏家柯九思、清代收藏家梁清标及清内府收藏,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 

重要展览

2017年9月,《秋郊饮马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赵孟頫书画个展”中展出。 [9] 

作者简介

赵孟頫(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宋亡,归里闲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任兵部郎中,后官至翰林学士,封魏国公,谥文敏。是元代成就最高的书画家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画作“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文人画新画风。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传世书迹较多。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谢幼舆匠壑图》、《秋郊饮马图》、《浴马图》、《人骑图》等。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猜你喜欢

水仙图
墨兰图卷
岁寒三友图
红衣西域僧图
鹊华秋色
蜀道难
饮马图卷
竹石幽兰图
双松平远图
太白山图
葛稚川移居图
王羲之观鹅图
映水楼台图
墨梅图
松壑层楼图
松石图
秋林渔隐图
三峡瞿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