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楷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册(蝴蝶装‧方幅式)

创作时间: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纸

释文:

经筵御论。经。(第一则)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自古圣帝明王。以尧舜为极则。尧之命羲和也。曰敬授民时。舜之咨十二牧也。曰食哉惟时。其重民天而厚民生之心。若合符节。而探本究原。则莫切于时之一字。知其时则恒雨恒旸。动关深宫之虑。祁寒暑雨。时切蔀屋之忧。夫其川泽山林。非时有禁宫。鼛鼓非时。不使犹其后焉者也。(第二则)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是言人君主敬之学也。蔡传以为。一日二日之间。事几之来。且至万焉。是犹在事为边说。易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是知人主一心。一日二日之间。万几伏乎此。若不以戒谨危惧。持之则败度败礼之事。因是而起。虽有瞽史之谏。执目御之箴。而几微之间。理欲之战。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非兢兢业业。慎之又慎。则天命民碞有所弗保矣。(第三则)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天行健。行所无事而自健也。君子以自彊不息。犹有勉强之功焉。然至于不息。则与天行之健同。所谓及其成功一也。是故天行之健。天不自知。其为健也。而四时行。百物生。天何容心哉。君子自彊不息。则必存理。遏欲克已复礼。而操持省察之功。不容少间矣。大抵理乃固有。何用其存。理本无欲。何用其遏。本无可克之已。亦无可复之礼。故不息即健。自彊斯不息。君子以自彊不息者。亦示人以下学上达阶耳。(第四则)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二典三谟。皆言政之经。而提其要则莫过于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二语盖视听与政为二者。莫不谓德为体。而政为用。有内外之分焉。惟其分而为二。是物我之念。生而其爱物之政。究非体天之德也。夫圣人视听。与政皆一体之事。本天良而修德。而不见其修之为我也。率天德而施政。而不见其施之及民也。德即政。政即德。而天下岂尚有不养之民哉。故府修事和黎民。于变胥天下。养民之政。皆圣帝明王。惟精惟一。执两用中之德所流出也。岂后世崇尚功力。敷扬声教者。所可同日而语哉。(第五则)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先儒谓。动而以义制事。静而以礼制心。斯言也。其殆未知成汤建中之道乎。夫建中谓何。礼义是也。事有万端而总不出一义。心操万化。而总不出一礼。心者。事之体。事者。心之用。然未有体立而用不随。亦未有用彰而体不附者。若分动静内外而言。则义礼判为两途。又何能制事制心哉。故义非特制事。亦以制心。礼非特制。心亦以制事。何言之义。主化裁事制。而心益得其不偏不倚之体。礼持损益。心制而事。益彰其无过不及之用。此则成汤之大德。所由懋昭也。(第六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已之欲。舜之戒禹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者。无过不及之谓也。而必其精一之至。人心尽泯。道心常存。然后措之施行。而无一之非中益。所谓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已之欲。其亦承帝之训。而反复乎中之难执耳。夫不可咈百姓以从已欲。中人以上皆知之。至于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非执中之大圣。则或不免矣。盖道者何中之谓也。不及者无论矣。若违道以邀百姓之誉。此其心先不以诚待百姓。其流必入于杂霸之治。而过之失将与不及等。故诚能动物。违道则不诚。不诚则不中。此虞廷交儆之词。所以为千古治统之源也。(第七则)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天具四德。而为春夏秋冬。人体四德。而为仁义礼智。然夏秋冬咸统于春。而义礼智实归于仁。故曰元者善之长也。惟其善之长故。亨亦元之亨。利亦元之利。贞亦元之贞。天道一人道。故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苟失其仁。则不可以为人于义礼智乎。何有故气成形。而理成性。苟无其气。不可以成形。苟无其理。不可以成性。而其气其理。总一元为之枢纽。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夫子盖明示之矣。(第八则)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元亨利贞。天道之常。是惟无恒。所以恒久而不已也。夫四时代谢。二气递嬗。何尝久春而久夏乎。然惟其不恒。是以春恒去而夏恒来。运而不穷。岂非天地之以正而能久耶。所谓正者。何其不已之谓乎。故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是久于其道也。而大生广生。万物芸芸。孰非易知。简能所悠。久以无疆者乎。是故天地以正而恒。而天地初不自见其可恒于正。使天地自见其可恒于正。是有恒矣。有恒斯无恒。必恒生而恒灭。恒屈而恒伸。无是理也。故观天地之恒久。不若观天地之不已。惟其不已。是以恒久。穆穆文王。纯亦不已。是诚希天之圣乎。(第九则)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天地养万物。而不能不借后之裁成辅相。圣人养万民。而不能不赖贤之时亮天工。是以周公躬吐握之劳。故有圄空之隆。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寰区至广也。生民至众也。以一人之心智。耳目御之。其蔽精劳神。而迄无成。功亦不待。烛照数计而龟卜矣。自古圣王劳于求贤。逸于得人。然得人始逸而求贤。则劳毋论。求之不以道。得之不以实。所得非其人。所求非其贤。而天下之万民。不可以一日而不养。为君难。盖诚乎其难矣。(第十则)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德与生不可析而二之。若谓职复职。载德莫大。大始成物。生莫盛是。德与生为两事而非易简矣。德即生。而无声无臭之理。于是乎昭生即德。而成形成象之用于是乎溥。故曰元者善之长也。此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不可见。以天地之大德。见天地之大。德不可见。以天地之生物见。然而生即德。德即心。大生广生。孰非易简之至德哉。(第十一则)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天地无心。以万物为心。圣人无情。以万民为情。试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飞潜动植之伦。各形其形而色其色。孰非天地之心哉。放勳之时。平章百姓。而黎民于变时雍。孰非圣人之情哉。故万物之化生。不待天地之感。而即见天地之感。天下之和平。亦不待圣人之感。而亦即见圣人之感。使天地有心而感万物。则自混茫以来至于今日。不知其漏者有几。而断者凡几矣。惟其以万物为心。是以万物如是化生。终古不穷。人不能名。强名之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至于熙皥之世。首推唐虞。自此以降。虽有小康之时。均非华胥之世也。毋亦以有情之感。感人之有情。此亦一情也。彼亦一情也。圣人方且惴惴焉。而云天下和平。是自欺耳。然则如之。何而后可。曰圣时宪。(第十二则)修辞立其诚。系辞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此正可与文言修辞。立诚之意相发明。盖一言一行。无不以立诚为要。而非独指文辞之宜去其伪也。且道之在天地间。无人而不具。即无人而不可行颛蒙庸愚者。不能无言行。即无不可立之诚。若徒以文辞为事。攻乎此而脩治之去枝叶。绝浮夸。以为吾将立其诚焉。则此心已非诚矣。所谓北辕而适越耳。故程子云。脩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脩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盖深有体验之学也。(第十三则)闢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从来释书者。率云闢四方之门以来。贤俊明四方之目。达四方之聪。以去壅蔽。夫明目达聪以去壅蔽。似矣。而所云闢四方之门。使贤者由此而入。则是门当设于何所乎。舜制九州。幅员不为不广。四岳十二牧之徒。内外弼亮。岂必设为阃阈以限量之哉。盖目为视之门。耳为听之门。闢门者闢此耳。明达者明达此耳。苟其视聪。无所壅蔽。则贤材亦由是。而升民隐亦由是。而达使不能兼听并观。则所谓贤者。未必贤矣。故闢门明目达聪。本为一事。不可歧而二之。且兼听并观。尤以得贤为要。设不能得贤。则兼聪并观。适滋丛脞。又何民隐之能周知乎。故为君者。以天下人之聪明为聪明则公。以一二人之聪明为聪明则私。言之易而行之难。此吾所以望勳华之世而兴歎也。

印记资料:

鑑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重一)

题跋资料: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24
文章标签: 天地 圣人

猜你喜欢

清蔡新书经筵御论(一) 册
清蔡新书经筵御论(二) 册
清蔡新书经筵御论(四) 册
莫友芝隶书录语轴
梁诗正行书元人诗轴
梁同书行书七律诗轴
黄易隶书临杨太尉碑轴
普荷草书诗轴
徐作肃行草五律扇页
漆书文辞 立轴 绢本
巴慰祖隶书诗轴
铁保行书七言联
扇面
查升行书临米帖轴
弘历 泥金四得续论纸本
阮元隶书七言联
于敏中书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卷
隶书檐道人梅花歌 绢本
0.1685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