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楷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册(蝴蝶装‧方幅式)

创作时间: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纸

释文:

(第一则)天施地生其益无方。盖尝观于造化自然之流行。而知天地之大矣。天地之大。未尝自言其益。而其益乃无方焉。一阴一阳之谓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往者屈而来者伸。息复消而消复息。天地何容心哉。而惟是日进无疆之体健行不息。化育万物。各正性命。何其益之大也。彼惠心而或问者。固不足称。即心乎爱矣。遐不谓矣。而苟其内无健顺藏用之功。则不足以建知始作成之本。外无丕冒显仁之量。则不足以赞复帱化育之权。然而天地无心于万物。而万物亦无心于天地。故其益无方焉。圣人有心于万物。而万物亦有心于圣人。故其益有量焉。此裁成辅相者。所以倍难于资始资生之无为也。(第二则)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易道广大无不备。体以示其象。德以寓其理。阐天地自然之蕴者。其惟极深研几之圣人乎。试观泽上有地临之象也。悦以强教。顺以含容。临之理也。具其象而理或乖玩辞者。其何所从焉。泽上有地。人咸知其为临之象矣。而因悦之教与顺之容。更识临之理。教而不养。操切之政也。养而不教。姑息之为也。从古尽临之义者。舍是其何以为治民之急务哉。且也教与养亦相资而不可离者。是故无包荒之量。则振德之心究不能至诚无斁也。鲜纳污之德。则虚受之怀究不能广大无限也。人徒知教养之宜并行。而不知教正所以为养。养正所以为教也。有临民之责者。所宜视为一事而日勉焉。弗遑也。(第三则)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上下交而其志同。此语当与君子和而不同句并观。盖所云同者非同其私也。同其志也。其志维何。敬天勤民而已。夫惟同其志则都俞同也。吁咈亦同也。使其以私则都俞乃阿谀之风。而吁咈亦后言之渐。安得谓之其志同乎。故天地有高卑之经。而上下有气机之应。君子法乎此。是以志气相孚。畴咨交儆。无非钦若亮采之心也。此所谓和而不同也。而适成其为上下交而其志同也。魏征之面折廷诤。韩范之上殿相争。胥是道而已尔。(第四则)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人君亦孰不欲知人而安民哉。然知人固不易。人固不易知。天下之人众矣。人君则惟一人。以众人之心欲蕲一人之知。而一人持此一心。以应天下众人之心。且欲知之无遗焉。此不待智者而后知其难矣。然禹必曰。惟帝其难之者。何哉。盖自是者。见人之非。而不见己之非。自易者。见人之难。而不见己之难。惟帝钦若之衷。常见己之非。常见己之难。是以知人本难。而尧能官人则不难矣。能官人斯能安民。若夫黎民之怀必其深仁厚泽。实有沦肌浃髓。使百姓尊亲于自。不容己有非驩虞之政。所能勉强而致之者矣。(第五则)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元足以包四德。而仁亦足以贯四端。体仁即所以体元。体元即所以体干也。然四端无非仁。而仁之本则在于博爱。四德无非元。而元之本则在于大生。试观四时之春。而可知天地之心矣。体仁长人。又何待蓍占而龟卜哉。虽然无亨利贞。不能成其为元。而无义礼智。亦不能成其为仁。故圣人义制事礼制心。不妨并用。而其为全体大用之本者。必于仁焉。是存肫然而无不爱廓然。而无不容己饥己溺。关切深衷。曰教曰养。筹之无穷。此圣人之所以体仁也。此其所以能长民也。(第六则)勅天之命。惟时惟几。天高听卑。一念之克罔。圣狂分焉。而天之眷顾与否。亦捷于响应。故求天于天。不若求天于己。人事尽而天理见。几者。事之微天理存而人事修。时者。理之运无时无事而不戒勅。则不覩不闻之。戒慎恐惧。励朝干夕惕而无间。以是而对越顾諟。庶几乎私欲潜消。克己复礼以之修身。则履中而蹈和。以之施政。则形端而表正。即臯陶之飏言亦岂外夫大舜庸作之意哉。(第七则)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夏不能不雨。冬不能不寒。于其常也。而民犹有怨咨者。非怨雨寒也。力耕桑而不得饱食煖衣。斯其艰也。斯民之宜其无时而不怨咨也。治人者。岂可不思其艰乎。思其艰则当图其易。而易正不易图也。必也生众食寡。为疾用舒。三物五典。以教以安。庶其菽粟如水火。而民免罹于艰。得少宁乎。然民有可免艰。获宁之理。而上终不可得有觉易不艰之日。盖以为易则其艰立至矣。治民乃一节若夫守先王之业。综万几之理。其难其慎。惟日孜孜。又何尝一息一刻。有不艰觉易之时也耶。(第八则)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乾坤之撰。至健至顺。确然隤然。示人易简。而人或不知。即有知之者。亦云乾坤始能如是。而人岂能。惟圣人体天地之心以为心。斯参天地之化以为化。然而乾坤运终古而无穷者。则以得易简之理也。圣人虽百世而罕遇者。则以失易简之理也。失易简之理。何以其有人己之分也。一有人己之分则物来。而不能顺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又何能崇德广业。成参赞之功哉。故人欲效乾坤之易简。当法圣人之无私。无私则理存。理存则守者约而应。不穷久大之规胥。于是乎在矣(第九则)其难其慎。惟和惟一。诸家解此者。大约以其难其慎属之君。惟和惟一属之臣。如是则是伊尹泛训之辞。而非训太甲之辞矣。盖难于任用。慎于听察。此固君职不待言矣。即惟和惟一。何莫非君职乎哉。且也不惠于阿衡。是不和也。庸罔念闻。是不一也。以致迩训允德。是既和且一。然后能为商令主。而谓是为训人臣之语。可乎。然欲和一于后。必当难慎于先。周而不比。慎终惟始。用是道也。则君子进而小人退。相需殷而相得彰。蔡传引而未发。予故申而论之(第十则)益动而巽。日进无疆。修己治人之道。莫善于日新。莫不善于自。画动而巽。不惟学者作圣之功。实王者体干之德。盖不震动则不能奋发有为。不巽入则不能逊志涵养。逊志则虽有为而亦不邻于躁。奋发则虽涵养而亦不入于弛。以之修己则德崇。以之治人则业广。文王之于穆不已。周公之无逸作所。胥是道也。岂徒学问之益云乎哉。(第十一则)咸速也。恒久也。易分上下二经。上经首乾坤。此天地之大经大法。固不待言。下经首咸恒。解之者泥于夫妇之一语。于是有少男少女感之深。长男长女伦之正之说。是皆以世俗夫妇之情。窥圣人序卦之义。并且曲为损益。不首下经之论。其去圣人之意。盖已远矣。夫何不观于杂卦。咸速恒久之说哉。且易虽有六十四卦。何一非乾坤乎。乾坤者天地之象。咸恒者盖天地之象之所以示人。最深切而着明者也。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天一日而一周。日月五行所不能及。是最速者莫如天。而咸象之华岳。有时而损益。河海无日而不流。而载之振之者终古无迁。是最久者莫如地。而恒象之且彖传于咸则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于恒则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一再举之。语焉而详实。于杂卦之义互相发明。所谓圣人之情。见乎辞矣。盖咸恒非不备夫妇之道。而徒举夫妇之道。以阐咸恒之义。则不足以尽之。若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君子所以法乾坤。即君子所以法咸恒。不息感之速也。厚德常之久也。虚受无我。立不易方。内圣外王之学。于是乎在。如是则咸恒一乾坤之具体。其首下经不亦宜哉。(跋)钦惟我皇上御极以来。岁举经筵盛典。每词臣进讲毕。皇上必亲加指诲。阐发奥义。蔚为鸿篇。积盈缃帙。内圣外王之学。一以贯之。上接危微精一之心传。中敷锡极绥猷之治化。下启经生学士之愚蒙。非独讲幄诸臣莫能仰测高深。即求之笺诂注释之儒。亦无有能窥见万一者。盖自五帝三王以来。数千百年君师之统。至我皇上而复合。微臣幸生圣人之世。承直内廷。备聆至教。欣悦绎诵不能自已。谨就御制文初集所登凡四十八篇。敬缮成册。非能绘日月之光。赞乾坤之大。窃自比草木无知。亦解倾向太阳之义云尔。臣蔡新拜手稽首敬书并恭跋。

印记资料:

鑑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重一)

题跋资料: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24
文章标签: 天地 圣人 君子 乾坤

猜你喜欢

清蔡新书经筵御论(一) 册
清蔡新书经筵御论(二) 册
清蔡新书经筵御论(三) 册
御笔大士像并心经图纸
王弘撰草书录语轴
小戎诗册篆书
莫友芝隶书录语轴
俞樾各体书六条屏
高士奇行书录张怀瓘论兰亭语页
欧阳永叔 隶书卷
董文骥行书七律扇页
宋武帝与臧焘敕
书法轴
玄烨行书季冬南苑诗轴
铁保行书七言联
邓石如楷书诗轴
弘历 临三希帖 纸本
玄烨行书除夕书怀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