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放鹇图》卷,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禹之鼎绘,纸本,设色,纵26.1厘米,横110.7厘米。

画面右上角禹之鼎隶书题:“放鹇图”。左上角录王士禛诗一首,并题:“庚辰长夏雨后,大司寇王公顺久寓京师,检诗为题,命绘放鹇图,仿佛六如居士笔意,漫拟请政,恐神气闲畅,用笔高雅不及焉。禹之鼎。”“庚辰”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禹氏时年54岁。前后隔水有王氏门生王原、史夔题2则。

此幅作品是禹之鼎晚年人物肖像画的精品之作,表现的是清代著名文人王士禛因久客京师思念故里而放鹇出笼的故事情节。图绘王士禛坐于庭前椅榻之上,手执书卷作沉思状,面前一小童正将笼门打开放出白鹇。画面上云气缭绕,远山迷濛,山下屋宇隐现于云气之间,一派空阔清幽之景,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身居高位的主人公思念故里、欲脱却樊笼的内心情感。情景交融,将王氏诗中的内容和诗中所含的内在意韵通过绘画充分地表现出来,诗情画意,极富感染力。

此图之肖像刻画的逼真生动,与存世王士禛其它肖像相较几无二致,但神情磊落、气度洒脱的气韵则有它图所不能到者。画法融墨骨法与江南法为一体,表现出禹之鼎绘画艺术成熟期的典型风格,代表了禹氏中晚年肖像画的艺术水平。王士禛(1634—1711年),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22岁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职期间克尽职守,廉洁奉公,成绩斐然,颇有政声。以诗蜚声海内,文坛人士备加推崇,尊为一代诗宗,领袖文坛数十年,与浙江朱彝尊齐名,时有“南朱北王”之称。他吸取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加以充实和发挥,创立“神韵说”。其诗大多境界缥缈淡远,意味含蓄,早期亦有气势豪壮、格调苍劲、关心时局、同情百姓之作。他的散文也非常出色,包括序、跋、传、铭、书札、游记、随笔、小说等,都有独到之处。主要作品有《渔洋诗集》、《渔洋文略》、《池北偶谈》、《蚕尾集》、《香祖笔记》、《居易录》、《渔阳诗话》、《感旧集》等。当时的著名文人钱谦益称赞其云:“贻上之诗,文繁理富,衔华佩实。感时之作。测恰于杜陵;缘情这仁缠绵于义山”,“宗盟海内五十年,时人尊仰如泰山北斗。”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官名,执掌刑狱纠察等事务。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中国古代肖像画表现技法之一。其法是先用淡墨勾画出人物的五官大意,然后依照人物面部的基本色调纯以色彩渲染,五官之凹凸起伏全以渲染之层次出之,颇富立体感。这种表现技法与早期单纯以线条表现的白描肖像画相比是一种进步。此法盛行于明代,至明代后期,曾鲸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墨骨法,从而使中国古代肖像画技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文章标签: 人物 肖像画 禹之鼎 士禛

猜你喜欢

桐禽图轴
修竹幽居图
移居图卷
禹之鼎修竹幽居图轴
禹之鼎恽寿平汪懋麟像卷
禹之鼎清凉山庄图卷
禹之鼎芭蕉仕女图轴
禹之鼎王原祁艺菊图卷
禹之鼎蚕尾山图卷
双猫窥鱼图
山水楼阁图册
山水十开
山水册荷兰阿姆斯特丹
观泉图
捧梅图纸本
双骏图
句古双栖图
花鸟
0.1105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