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艺菊图》卷,清,禹之鼎作,绢本,设色,纵32.4厘米,横136.4厘米。

本幅款题“廣陵禹之鼎敬寫”。钤“慎齋禹之鼎印”、“广陵囗囗”。

此图是禹之鼎在京城官任鸿胪寺序班、供奉畅春园时为王原祁所画的肖像。画中描绘王原祁于庭院内品茗赏菊的情景,以表现其文人雅趣。画中王氏方面浓须,身材微胖,约50岁年纪,手持茶杯,端坐于榻几上,欣赏着面前的丛菊,目光十分专注,举止稳重大方,体现了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雍容高贵的气度。画中陈设造型简洁,设色典雅的桌榻、摆放整齐的书册、画卷,精心栽培的盆菊等景物,进而点明了人物的爱好和雅兴。画家刻意地突出了主人公和艺菊的主题,并使画面留下了一定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此外,人物的细节刻画也加强了画面的感染力,王原祁凝神遐想,书童谨慎地轻声对语的神情,无不使人感受到静谧幽雅的气氛。在画法上,作者吸收了“波臣派”的画法,人物面部以细线勾勒,以淡墨和赭色略作皴染,人物面色真实自然。衣纹兼取李公麟的白描法、马和之的兰叶描,线条飘逸潇洒,洗练流畅,恰当地体现了人物文雅超逸的气质。图中设色富于变化,在和谐的对比、映衬中突出了主题。

此图曾经朱屺瞻收藏。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狮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因画艺,被召供奉内廷,深受皇室青睐,地位显赫,任书画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至户部侍郎,故称“王司农”。他擅画山水,其绘画艺术承绪家学,自幼得到祖父王时敏的刻意指导,一生倾注于笔墨施运的营求中,自称笔端有“金刚杵”,画风中年秀润,晚年苍浑。与王时敏、王鉴、王翬合称“清初四王”。王原祁做为“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秉承家学,追摹古法,在不懈创作的同时,以同样方法再授弟子,对山水画的发展及“娄东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中、后期“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玫)、“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四王”的绘画创作继承明末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力图集古人之大成,被确立为正统画派。追随王原祁的画家众多,形成“娄东派”,几乎独占了当时的画坛。著有《雨窗漫笔》、《扫花庵题跋》等。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鸿胪寺属官之一,从九品。明初鸿胪寺序班设16人,后维持在50人左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革8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复设6人。明末肖像画家曾鲸(1568--1650年)创造的一种墨骨画法,即以淡墨勾勒人物轮廓五官,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写真如灯取影,妙得神情”。曾鲸,字波臣,追随者甚多,有谢彬、沈韶等人,形成了明末清初中国肖像画坛的“波臣派”。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省)人。北宋著名画家。神宗熙宁中进士,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擅画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马,更以白描画法独步当世,被评者推为宋画第一。

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

马和之,生于北宋,生卒年代均未见记载,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主要活动于北宋末至南宋初期。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中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工画山水、人物、佛像,风格独特,笔法飘逸高古,迥异于南宋院体画法,时人目为“小吴生”。在表现山水、人物时,他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书法的笔趣,古朴自然,务去华藻。

有一种说法认为马和之是南宋画院画家,然而,根据目前所知资料,两宋画院画家自有其品秩,而无进士及第任官后尚充任画院画家者。此外,马和之的画风与院画的总体面貌也有相当大的差距。马和之宗法北宋李公麟而有所变化,表现人物所用线条较为短促,运笔迅疾,兰叶描已变为后世所称之“蚂蝗描”。因此,马和之不是南宋画院的宫廷画家,他以“艺精一世,命之总摄画院事”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却并非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而应与李公麟等文人画家并列。

文章标签: 人物 画家

猜你喜欢

桐禽图轴
修竹幽居图
移居图卷
禹之鼎修竹幽居图轴
禹之鼎恽寿平汪懋麟像卷
禹之鼎王士禛放鹇图卷
禹之鼎清凉山庄图卷
禹之鼎芭蕉仕女图轴
禹之鼎蚕尾山图卷
指画怒容钟馗图
山水十二开
山水图卷
书法扇面
山水册页
林泉春暮图轴
梅花牡丹图卷
阿弥陀佛
柳塘双鹭图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