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勾氏本兰亭序》卷,锦包首,小楷书题外签“宋游丞相藏抚州宝应寺兰亭勾氏本。甲辰稧日西蠡记。”钤“费君直”印。墨纸纵25.7厘米,横66.7厘米。此兰亭序帖系抚州宝应寺本,俗称勾氏兰亭,为游相兰亭百种之一。宋拓本。二十八行,首行“会”字残,知为定武系统。前隔水原装旧裱,上有淡蓝色签条书“戊之四:抚州宝应寺本,今云勾氏本”,故名“勾氏本”。后隔水亦原装旧纸,上有小块挖镶纸题“抚州宝应寺浴室中有此石,勾氏得之,俗称勾氏兰亭。王顺伯疑是颜鲁公临本,后人因考其始末,宝应寺寔鲁公所建□□闻之州人黄尉(大节)□”。游似题识于后:“右得之于籍旧令江陵项仲履,小纸乃其所书也。余旧闻之于临川许倅(之选)叔仁与此合”。卷尾翁方纲跋一段,费念慈书札一通。钤“珍秘”、“安仪周家珍藏”、“翰墨清赏”、“晋府书画之印”、“李宗瀚印”、“西蠡经眼”、“吴荣光印”、“敬德堂图书印”、“赵氏孟林”、“晋府图书”、“临川李氏”、“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子子孙孙永宝用”、“景仁”、“玄伯经眼”、“叶志诜”、“安岐之印”、“费念慈印”、“王端之印”等印。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使鼠须笔,凡28行324字,书法藻丽多姿,精美绝伦,历代为楷模。
包在手卷背面开头部分的锦,一端与天杆相连,一端与覆背相连,其靠近天杆处常见贴有狭长的签条。当手卷卷拢时,包首起着保护和装饰手卷的作用。前隔水是本幅前面一段有装饰性的绫裱。

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题画标签,贴于包首靠近天杆处,用以题记书画家姓名、书画名称以及书画的年代等。其材料一般采用仿古色洒金宣或自染仿古宣,签条一般长度为由天杆边到上数第二个铜鼻处,宽度为长度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可按惊燕的宽度为准。将配好的签条贴在包首的上首,沿天杆离边约0.2cm处粘实。

后隔水是本幅后面一段绫裱,与前隔水都是装裱手卷必须的一部分加工装饰。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吴荣光(1773—1843年),字伯荣,号荷屋、拜经老人,广东南海人。官至湖南巡抚。能诗文,精鉴赏,收藏书画字帖甚多。著有《辛丑销夏记》、《筠清馆金石文字》、《帖镜》等。其中《辛丑销夏记》为著录书中精审之作,此书成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季,时值辛丑年,故为书名。全书对吴自藏或借观的法书、碑帖、绘画计146种进行了尺寸标注、印章辨认、款识和题跋的抄录等项著录工作,其中对作品的真赝考证及记述作品的流传经过较为详赅,也最为重要。安岐(1683—1745年以后),字仪周,号麓村,别号松泉老人。先世为朝鲜人,后入八旗籍,居天津。其父是康熙年间津门大盐商,家资甚富。安岐酷嗜古今书画名迹,在津建沽水草堂,书斋名古香书屋,中贮历代名家翰墨,一时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内”之誉。乾隆七年(1742年)60岁时,他将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汇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缘汇观》。其藏品后多归入乾隆内府。主要鉴藏印有“仪周鉴赏”、“安岐之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等。

文章标签: 书画 安岐 兰亭 乾隆

猜你喜欢

宋拓唐卫景武公李靖碑
宋重修淮渎长源公庙记
宋拓东汉魏元丕碑
宋拓 张旭郎官石记碑册
宋新译三藏圣教序
宋 淳熙秘阁续帖二册
唐 郭家庙碑
宋拓泉州本淳化阁帖
宋拓唐麓山寺碑
宋拓定武本兰亭
宋拓宣城本兰亭序
元祐秘阁续帖二册
宋拓卢陵本兰亭序卷
宋米芾孔圣手植桧赞刻石
宋游师雄墓志拓片
宋拓定武兰亭序1
宋拓唐云麾将军李秀碑
宋祖庙祝文
0.1577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