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春堂诗序》卷,元,杨载书,纸本,纵31厘米,横99.6厘米,行书。释文:静春堂诗集者,吴郡袁君通甫之所作也。通甫有宅,在郡城东南五(此字点去)十里,蛟泽之滨。蛟泽当吴松江之下流,其水甚深,鱼鳖虾蟹,皆聚于此。通甫为圃于堤上,圃之中作堂而居之,名之曰静春。通甫日乘小舟往来于菰蒲丛薄之间,饮酒放歌,其乐无涯。夫既远去城市,抗迹尘埃之表,罕与人事相接。又善为文词,才思有余,则操觚弄翰,篇章间作,有感于衷,难嘿嘿而遂己。朋友相过,必再三强留,尽欢乃听去。相得稍深,经时不来,辄为书招之,事见于集中,次第可考也。昔陆龟蒙有宅在甫里,距蛟泽数舍而近。龟蒙有诗名,与皮日休唱和,累数十百首,其传至今,人多能诵之。龟蒙不仕,日休位望稍著,其诗之所以传,岂二人相挻为轻重而致之耶?其诗固有异耶?通甫之出处为人,大都与龟蒙相类。而通甫生于治世,虽以文学补官,未及受一命。所与为莫逆交,如郡人郭祥卿、高邮龚子敬,皆知名于时,在吴郡文士中,三君子号为领袖。通甫卒年未五十,今二君子年位皆过此,其名亦浸闻于朝廷。序通甫之诗,皆盛有所推许,谓己不能及二君子者,岂过为谦辞,求以愉悦于人。然则通甫之诗,必传于世无疑矣。岂以区区之皮、陆而有所不逮也哉。通甫之子泰,持其诗视余,复邀余为序,故为具论之云尔。至治二年十一月四日,浦城杨载谨序。钤“载”、“仲弘父印”、“浦城杨氏”印。《静春堂诗序》落款“至治二年”(1322年),杨载时年52岁。此作品受颜真卿书法影响,体态丰厚,但用笔较为松散,行笔沉郁。笔势古淡,结体生重顿拙。杨载博学多识,不以书名,而以诗文名天下,故其书意趣高远,古朴绝俗。杨载(1271—1323年),字仲弘,其先浦城(元属建宁路,福建)人,后徙居杭州。少孤,博涉群书。40不仕,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延祐初又应诏试科举,遂中进士第,授承务郎,迁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工文章,诗以唐为宗,有《杨仲弘集》八卷行世。皮日休(约834--883年),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湖北襄阳人。唐咸通年间考取进士,曾任太常博士。诗文与陆龟蒙齐名,人称“皮陆”,著有《皮子文薮》。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临沂(今属山东)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等。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张旭,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羲之,献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世称“颜体”。与当时另一位书法家柳公权并称“颜柳”。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传世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行书《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碑刻有《争坐位帖》、《多宝塔碑》、《东方画赞》、《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颂》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文章标签: 行书

猜你喜欢

元人杂书 卷 杨载书水龙吟
元 溥光 草书石头和尚草庵歌卷
篆书陋室铭卷纸本
杨维桢行书宴啸傲东轩诗页
龚璛行楷书静春堂诗序卷
元 吴叡 隶书离骚 篆书千字文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
杨维桢行书城南唱和诗帖
字原表目册
饶介行书兰亭帖
元 杨维祯 草书七绝诗轴
鲜于枢楷书老子道德经卷
墨迹五种册
陈植行书怀存斋诗帖页
元 鲜于枢 行书诗赞卷
仇远行书自书诗卷
虞集楷书即辰帖页
邓文原行书家书帖页2